兩岸國際

各國逐鹿中東 印度異軍突起

由於美國霸權勢力衰退,中東的形勢變得十分複雜,美國殘餘的力量集中於以色列和阿聯酋。去年3月,中國拉攏沙特阿拉伯與伊朗和解,形成了中俄沙伊以及沙伊俄在中東的各個地方武裝和合作國家的大聯盟。美國企圖借阿聯酋之力,撮合以色列與中東部分國家恢復外交關係,包括重要的沙特和埃及,可惜卻被以巴之戰破壞,更使得美國的對立政治勢力更為團結。
以巴之戰若以色列最後戰勝不了,美國的勢力亦當隨之進一步衰落,沙特及伊朗會是最大得益者,中俄亦會有利,特別是俄羅斯在敍利亞的據點會鞏固,中國只能從戰後重建中參與和起作用。或許在美國壓力減少下,中國與伊朗的25年長期合作計劃可以起動。
但中伊合作協議簽於2021年,似乎一直以來中國礙於美國,不敢有具體的進展,因而伊朗在2022年底向印度提締結一如中伊25年合作的協議。與此同時,伊朗也與俄羅斯談判長期合作。伊朗並未與中國,或任何一個非西方大國建立緊密的雙邊關係,而是採取政治平衡術,爭取本國發展的最大利益。這種態度亦可見諸沙特阿拉伯,以至俄印和中國。
改變策略 拉攏伊朗
美國全球武力一極化體制被俄烏戰爭、以巴之戰和紅海危機打擊,已經沒法確保其壟斷勢力,中東局面一如全球體系,便變得經濟多極化、政治碎片化的混亂。但是,美國霸權沒法保證對國際政治、經濟的壟斷,以及維護它推行的秩序,即使美國四起策動動亂,卻沒法在戰爭上取勝,便騰出了一個巨大的經濟、政治發展空間給眾多國家競爭。由於中東的突出戰略重要性,可能便是體現和帶動全球轉變的先行者。
在對抗美國方面,除印度外,各國似乎有共識,建基在共同的利益,主因是美國對這些大國採取制裁,連沙特也免不了美國制裁的威脅。印度有親美的傾向,2017年更與以色列簽了戰略夥伴協議。在以巴之戰中立場曖昧,傾向於美以,但不敢公開支援。印度稱其外交戰略為「戰略性自主」,即不結盟,外交行為不受外國約束,全以本國利益為尚,靈活執行,比起中俄沙特伊朗,印度更缺原則和長期合作的決心和意願。不過,印度外長蘇傑生最近訪問伊朗,確定部分合作協議,或許便是看到中東新的變化,要改變親以的傾向,轉向積極拉攏伊朗。
研究所所長 陳文鴻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