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不走霸權之路 中國可怎樣走

在國際新的局面裏,中國很清楚地表現強大硬實力和軟實力,可左右大局。 以巴之戰中,阿拉伯與伊斯蘭教國家之齊赴北京,尋求中國的介入,且是先訪問北京後轉赴俄羅斯。顯然中國的重要性高於俄羅斯。而美國也一直在國際事務上要求與中國合作,推行G2的國際外交主導體制。若新冷戰全面推展的話,中國便是替代冷戰時的蘇聯,與美國分庭抗禮。不過,中國在強調大國外交之同時,亦強調不結盟,不參加集團政治,似乎是堅拒走冷戰時期蘇聯的道路。
恐難抗美軍事脅迫
中國不結盟,並不等於中國不交朋結友,在政治上孤立。美國一方在霸權勢力日衰之際,加強政治聯盟的組織和控制,北約與歐盟擴張,已超越冷戰時期的範圍。亞印戰略的出台,意圖在亞洲組織類似北約的軍政體系。即使在中東、拉美、非洲,美國沒法鞏固控制而逐步失去主導權。單只針對政治上挑戰它的對手──中國與俄羅斯,美國的拉幫結派,正企圖建立比冷戰時更強的軍政聯盟,並在經濟金融方面堅定不移地脫鈎。面對美國的強硬,中國不會被其表面和緩所欺騙。但中國依靠一己的建設,可抗衡美國的壓力嗎?
中國的戰略夥伴關係、人類命運共同體,都是不結盟、但聯合外國的外交政策,與這些國家的關係遠勝過往國際不結盟運動的要求,尤以與一些國家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係。中國有援助的義務,在它們危難時(包括軍事政治危機)不能不加以援手的責任。或許中國仍未釐清這些雙邊關係經濟以外的軍政意義。說不針對第三國,可若第三國侵犯這些國家,中國可袖手旁觀嗎?
上海合作組織的原意是反恐怖主義,已帶有一定軍事色彩。印度、巴基斯坦等加入,相信便會以經濟和政治排除原有的軍事因素;但上海合作組織之產生,是防美國在中亞擴張威脅中俄,若將之非軍事化,或許反映美國在中亞的威脅下降。可中亞以外,特別是東亞,美國的軍事政治脅迫更大,中國不能不爭取東盟,惟單靠經濟便可成功嗎?一帶一路倡議更是以經濟促政治,減軍事威脅,短期內卻不能扭轉美國在各地引起動亂趨勢。中國的外交、外貿、對外交流便難免受挫。
中國不能走英美霸權主義之路,怎樣可保人類命運共同體?替代冷戰需要更大的智慧與創意。
研究所所長 陳文鴻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