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中印競爭於緬甸 內戰若起誰得益

緬甸在上世紀50年代本是亞洲富國,緬式的社會主義和軍人政權使當地發展停步不前,幾十年便變成窮國,但政治上還是反覆折騰,找不出發展道路。
作為窮國和市場不大開放,緬甸經濟貿易方面對中國並沒有利好之處,魚米之鄉倒退,連大米出口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也大倒退,上佳緬米要冒充泰米、越米才出口。餘下翡翠出口才是一枝獨秀,可惜差不多全都是走私出口中國,政府與社會得益有限。即使出口值佔實際GDP的一半,只富了少數軍閥財團。
然而緬甸的地緣戰略作用巨大,一是東南亞與南亞接壤之地;二是中國西南可循緬甸到印度洋,遠勝中巴經濟走廊的瓜德爾港。二次大戰時日本從緬甸攻印度,今天日本仍視緬甸為最後的邊疆,投入的資金超過中國,且多不計較收益。日本滲入緬甸軍政府的影響,媲美日本於泰國,軟實力超越中國高調的暴發戶作風,後者在曼德勒已引起當地社會的不滿。
似親實疏 有所保留
另一方面,印度自英國殖民地時代已大舉遷入緬甸,仰光的印度社區大於唐人街。中國有中緬鐵路計劃,可惜久未成事,反而印度有泰國經緬甸到印度的橫越公路,由印度加爾各答港經緬甸連上印度東北邦的加拉丹多式聯運系統也已建成。不過,中國由皎漂港至昆明的中緬石油天然氣管道亦已建成運作,即使皎漂港建設多番延遲,由石油天然氣管道的成功,凸顯緬甸對中國經西南出印度洋連接的重要。
中國重視的是緬甸的南北連接,印度則是東西連接。在日本的野心以外,中印在緬甸為主要競爭者,競爭壓力不僅在於經濟,也會從經濟伸延至政治。
緬甸獨立後在中部河谷平原外,三面環山,都屬少數民族長期割據,緬族的中央政府一直未能統一全國,因而造成緬軍的特殊地位。歷史因素使緬甸西北邊境地區存在着大量中國人,中國與緬甸和好之時,似乎沒有放棄與地方武裝的關係,這對中緬關係構成障礙;反而印度為了鎮壓東北邦的獨立勢力,與緬甸軍方和軍政府更易合作。中印與緬甸政府、軍方的關係並不一樣。即使中國依賴緬軍保護中緬石油天然氣管道,雙方關係似親實疏,中國政府對緬甸政府有頗多的保留。
於是,若緬甸出現內戰,中國會怎樣反應?中印的競爭又會怎樣演變?
研究所所長 陳文鴻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