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國4項新發現 揭良渚文化起源演變
國家文物局昨日在北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進展工作會,公布浙江杭州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遺址、江蘇常州寺墩遺址、湖北沙洋縣城河遺址、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研究的最新考古進展。其中良渚古城遺址等考古發現,展示良渚文化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文明起源過程的重要意義。
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遺址新發現,初步釐清良渚遺址群共經歷3個發展階段,先利用山前地貌建設散式聚落,再有人工規劃水利系統,最後建造城牆、外郭的良渚古城等。
江蘇遺址反映太湖地區史前進程
另外,距今4,500到5,500年的江蘇常州寺墩遺址是崧澤-良渚文化時期的中心聚落遺址,由內外兩重水系和多個墩、台構成,反映了太湖地區史前社會的複雜化進程。
此外,湖北沙洋縣城河遺址反映了屈家嶺文化人群建造水利設施,調控古城用水的水資源管理模式,展現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古人對自然的認知和改造。而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研究,則揭示了南島語族祖先的文化特徵、生計模式及社會結構變遷,反映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史前人類深耕大陸、開發海洋的文化特徵。會上公布的最新考古發現和研究,闡釋中華文化的發展和特點。本報綜合報道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