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英國經濟急惡化 陷入撕裂及解體

英國自伊利沙伯一世於1588年戰勝西班牙艦隊的侵略,開始強大崛起,乘工業革命到19世紀成為經濟及軍事最強大、殖民地遍布世界的大帝國,但20世紀開始衰敗,今天在政治、經濟、房屋及醫療等方面問題叢生。
從2010起,保守黨執政了13年,2008年經歷了70年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及經濟衰退;2014年蘇格蘭公投獨立可幸沒成事,但英國脫離歐盟問題的困擾逐漸擴大,因蘇格蘭在2016年公投中,是全部區議會反對脫歐。2020年初英國退出歐盟,3月新冠疫情肆虐,民眾死亡情況嚴重,但首相約翰遜卻違反防疫規定在首相府飲酒群聚,最終因醜聞下台。繼任者卓慧思只當了45天首相,因推動不合時宜減稅計劃被排斥下台,由印裔辛偉誠接任。由2016年至2022年,英國換了5個首相。
2022年10月,英國通脹達11.1%,是41年以來高位,雖然至今年7月及8月回落至約6.7%,但整體經濟比疫情前還差,今年9月初,英國第二大城市伯明翰宣布破產,辛偉誠政府無力營救。
教育醫療資源大縮
經濟學家批評英國保守黨政府自掌政至今犯下最大的錯,是一直想降低國家負債,而不理會如何提高生產力及社會需求,結果工作人口實質工資連續6年下跌,家庭收入亦連續停滯了15年。2007年,英國國民收入比挪威低約8%,比美國低6%,到2022年分別更低至約20%及16%。英國家庭收入連續停滯,加上通脹加劇,帶來收入不均、政府稅收不振、儲蓄率下降及投資停滯甚至收縮的壞影響。
最近研究發現,約11%人口在生活上要面對食物開支困難;60%人口更稱相比2022年初,如今生活更拮据。政府在教育及醫療資源投放減少,使教師及醫療護理人手不足。過去引以為傲的國家衞生事務局(NHS)服務,如今的資源投放比美國、德國、法國、加拿大、澳洲及荷蘭等西方國家都少。英國2000到2007年的個人生產力增長在7大工業國僅低於美國,但2009至2022年,英國個人生產力增長卻變成倒數第二。原因是保守黨政府一直對富人及大企業降低徵稅,使他們收入大增,結果政府反而要削減福利開支,但私人企業卻沒有投資意願,社會貧富懸殊加劇。
如今英國社會貧窮及極度撕裂,更要面對北愛爾蘭及蘇格蘭的分離而走向國家解體。
柏林自由大學哲學博士 史文鴻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