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獅身人像雛形 或由風化造成

獅身人面像充滿神秘感。(Getty Images圖片) 獅身人面像充滿神秘感。(Getty Images圖片)
獅身人面像充滿神秘感。(Getty Images圖片)
【本報綜合報道】幾個世紀以來,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一直在探索埃及吉薩獅身人面像背後秘密。美國紐約大學一班科學家通過複製4,500年前獅身人面像建造時存在條件,發現大自然「風化作用」很可能是獅身人面像的主要成因,古埃及人之後對其進一步修飾雕刻,成為人類今天所知的標誌性雕像。
埃及地質學家埃勒‧巴茲(Farouk El-Baz)曾在1980年代提出「風蝕」的理論,認為獅身人面像最初是平頂形狀,其後逐漸被風侵蝕。古埃及人了解這些自然過程,才會將金字塔打造成像山丘一樣經久耐用的尖頭石頭結構。如果古人把金字塔建造成立方體、長方形,甚至體育場的形狀,它們早就被風蝕的破壞所抹去。
為印證埃勒‧巴茲的說法,研究團隊今次使用軟黏土,裏面嵌入了更硬、不易腐蝕的材料,模仿獅身人面像所在埃及東北部的地形,然後用快速水流沖洗這些構造,以模仿風的侵蝕作用。結果顯示,土堆中更堅硬或更具抵抗力的材料成為獅子的頭部,其餘部分則發展出許多其他特徵,例如頸部、放在前面的爪子以及拱形的背部,最終形成類似獅身人面像的結構。
助地質學家研究岩層
參與是次研究的紐約大學副教授里斯特羅夫(Leif Ristrop) 表示,研究結果為獅身人面像結構如何由侵蝕形成提供了一個簡單的起源理論,現今存在的風蝕性地貌有時也看起來像坐着或躺着的動物,這為研究結論提供了支持。他又指今次發現對地質學家也可能有用,因為它揭示了影響岩層的因素。
團隊在實驗中模擬風蝕效果。團隊在實驗中模擬風蝕效果。
團隊在實驗中模擬風蝕效果。
里斯特羅夫參與是次研究。里斯特羅夫參與是次研究。
里斯特羅夫參與是次研究。
埃勒‧巴茲早年提出「風蝕」理論。埃勒‧巴茲早年提出「風蝕」理論。
埃勒‧巴茲早年提出「風蝕」理論。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