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長江生態劣 中華鱘親魚僅13條

科研人員把中華鱘放回長江流域。 科研人員把中華鱘放回長江流域。
科研人員把中華鱘放回長江流域。
【本報綜合報道】農業農村部上周六發布長江水生生物資源專案調查的最新公報,長江流域重點物種保護情勢仍然嚴峻,推算位於湖北宜昌境內的葛洲壩下中華鱘親魚(性成熟,可繁殖)僅13條,未有監測至自然繁殖;長江鱘監測到438條,均為人工放流,亦無自然繁殖。
公報反映去年長江幹流,洞庭湖、鄱陽湖等通江湖泊或重要支流的水生生物資源、重點保護物種、外來物種、棲息生境、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等狀況。數據顯示,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值整體仍然處於低點,長江幹流、洞庭湖和鄱陽湖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評價等級為「較差」,與前年持平,但相較2018年提升兩個等級。
外來物種增入侵風險
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監測到23種外來魚類,與前年相比,新監測到拉氏大吻鱥、短蓋巨脂鯉、雲斑鰰、伽利略羅非魚、綠太陽魚和虹鱒等,外來種種類增加,有一定入侵風險。公報強調隨着長江10年禁漁穩步實施,相關流域水生生物資源量呈現恢復態勢,多樣性水準有所提升。農業農村部表示,將同相關部門、地方政府和科研單位,進一步強化保護修復措施,優化調查監測評估等。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