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6旬漢教氈房技藝 搭建牧民 移動的家

氈房在草原上醒目可見。 氈房在草原上醒目可見。
氈房在草原上醒目可見。
哈薩克族氈房被牧民視為「移動的家」,其製作全部由手工完成,2008年被中國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新疆自治區一名六旬老翁已守護傳承該項技藝逾50多載,如今依然充滿熱情,並稱自己只要身體許可,會一直把手藝傳下去。
景區訂製 吸引遊客
達列力汗‧哈比地希1955年出生在新疆塔城地區額敏縣一戶牧民家庭,自1971年起開始跟隨爺爺、舅父、父親等學習營造氈房技藝。由於他的手藝出眾,製作的氈房工藝精湛,結實牢固,深受牧民的歡迎,至今已獨自製作50多頂氈房,與他人合作完成超過200頂。他指氈房看似架構簡單,實際每道工序都很有講究,例如氈房頂圈、柵欄要選擇細紅柳木,門框及門選用松木,不同木材擁有不同韌性、耐久度等,一頂優質氈房可以用30年。
面對很多新疆牧區牧民如今住上抗災等級更高、生活設施更完善房屋,達列力汗‧哈比地希認為傳統氈房仍是親友們的精神載體,加上新疆旅遊業持續發展,使傳統氈房「走入」眾多景區,提升新疆內外乃至海內外遊客對傳統技藝的興趣。自2000年至今,他已培養23名徒弟,其中13人可獨自製作氈房。他稱傳統氈房包含哈薩克族民俗特色和歷史記憶,向他求教的人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接到景區的氈房訂單也在增加。本報綜合報道
圖為氈房內部布置。圖為氈房內部布置。
圖為氈房內部布置。
達列力汗‧哈比地希介紹氈房頂圈。達列力汗‧哈比地希介紹氈房頂圈。
達列力汗‧哈比地希介紹氈房頂圈。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