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美報告:台參軍基建堪憂 應對大陸難自救

台灣阻擋侵略的能力或受政治和基礎建設的挑戰而受阻。(Getty Images圖片) 台灣阻擋侵略的能力或受政治和基礎建設的挑戰而受阻。(Getty Images圖片)
台灣阻擋侵略的能力或受政治和基礎建設的挑戰而受阻。(Getty Images圖片)
指北京加強灰色地帶非戰鬥施壓
兩岸軍事形勢持續緊張,美國國會研究服務部上周四發表評估報告,表示台灣阻擋中國大陸潛在侵略的能力,可能因境內政治和基礎建設方面的挑戰而受阻,同時不清楚台灣民眾面對中國大陸侵略時願意付出多少的代價。美國傳媒上周六指,這份評估是該部門數年來提出的首份同類報告。
美國國會研究服務部亞洲事務分析師坎貝爾(Caitlin Campbell)在報告指出,台灣2020年以來已經成為美國武器的最大買家,台美防務關係存在各種政治和軍事優勢,但緊張的軍民關係和其他挑戰可能不利台灣。台灣的能源、糧食、水、互聯網和其他重要基建系統易受外部干擾,外界認為其民防準備程度不足,台軍招募、挽留和培訓人員也有困難。報告同時列舉台灣面對中國大陸的優勢,包括台灣海峽在一年某些時候出現極端天氣情況,以及台灣地形不適合執行兩棲登陸及入侵行動。
解放軍常態行動礙台判斷
報告提到,解放軍正在進行導彈襲擊、奪取台灣偏遠土地、封鎖和兩棲登陸等訓練,形容為最危險和最具挑戰的行動;中國大陸加強在「灰色地帶」施壓,包括持續、低級別的非戰鬥行動,逐步侵蝕台灣的軍事優勢和備戰程度。當解放軍在和平時期在台灣附近的軍事行動「常態化」,可能削弱台方判斷對方是否準備攻台的能力,或大大縮短台方的反應時間,特別是解放軍利用這些行動掩飾即將發起的攻擊。
針對中國大陸在「灰色地帶」的行動,報告指這種操作為解放軍提供訓練及情報收集的機會外,也可以對台灣軍方造成勞損的效果,應對解放軍活動相關的行動及維護成本上升。報告提到,有評估認為中國大陸尋求利用脅迫但非暴力的行動,在台灣精英及居民散播恐懼。此舉其中一個目的是令台灣軍方受當地民眾質疑其能力,另一目的是對台灣執政當局造成政治壓力,使之默認北京對兩岸統一的堅決要求。
俄烏戰揭美防務工業弱點
報告最後提到美國支援台灣防禦及美國國會的角色,指美國1980年起一直維持與台灣的非官方防務關係,它由軍售、訓練、訊息分享、例行雙邊防務對話與策劃構成,對台灣阻嚇中國大陸軍事侵略的能力作出重大貢獻。惟報告同時指出,去年爆發的俄烏戰爭揭示美國及其夥伴在防務工業的弱點,未必能夠如期向台灣交付武器。本報綜合報道
解放軍東部戰區經常在台灣周邊區域演習。解放軍東部戰區經常在台灣周邊區域演習。
解放軍東部戰區經常在台灣周邊區域演習。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