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超強洪災無力阻隔 蓄洪削地究因規劃

北京有橋樑因洪災坍塌。(Getty Images圖片) 北京有橋樑因洪災坍塌。(Getty Images圖片)
北京有橋樑因洪災坍塌。(Getty Images圖片)
建設城市須考慮氣候變化
京津冀地區和東北地區上月底以來因暴雨引發洪災,造成嚴重人命傷亡。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接受內地傳媒專訪時認為,近期的洪澇災害帶來深刻教訓,既要補短板,也要全面系統地提高現有的防洪排澇標準水平。
內地傳媒上周六刊登王凱的專訪,他提到今年的降雨是超強降雨,北京市、河北省的降雨量差不多是140年一遇;內地很多城市的防洪排澇設施最高承載水平是100年一遇,甚至更多是50年一遇,所以今次強降雨是超出實際的承載能力。他舉例,「比如我們一天可能只吃得下兩碗飯,非讓你吃5碗飯,就超過了我們的承受能力」。
今年強降雨造成的損失比較大,王凱認為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規劃建設管理的老問題,例如蓄滯洪區面積一定要得到保證,但過去一些城市在建設期間一定程度侵佔防洩洪區、蓄滯洪區、排洪道。地下水超採問題也導致地面塌陷,南水北調來華北地區的水,除了生活飲用和工業用水外,還補給地下水,所以需要提高排水標準。
王凱指人們此前對氣候變化影響的認知可能不夠深刻,例如2021年河南省鄭州市「7‧21」暴雨後,很多人以為華北地區起碼過10年、8年才發生如此規模的暴雨。他提出對基於建築學學理、地理學分析的傳統規劃理論方法做一些革新甚至革命,在提升學科建設和對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預判上,需要生態文明思想的知識性更新。
此外,王凱在專訪談到內地建設地下空間的情況,對於有意見認為北京市、上海市等超大型城市的地下空間探索建設愈來愈深及密集,與地下管網的規劃建設存在矛盾,他以2021年鄭州市暴雨為例,其教訓一方面是地下設施能夠起到蓄水的作用,假如鄭州市沒有這麼多的地下設施、水如果都在地面,可能發生的災情將更嚴重。
適當分離避免一淹全淹
鄭州市暴雨另一教訓是生命線設施不能夠簡單地放到地下,例如醫院用電設施,遇到暴雨就會使之全面癱瘓,「該在地面的,還是要留在地面」。早年鄭州市城市建設開發,連接樓和樓的地下空間形成大聯通,所以出現「一淹全淹」的慘痛局面。王凱指有些東西要作出適當的分離,還有一些通道在管理上要有一些相應措施。本報綜合報道
王凱王凱
王凱
河北涿州災情嚴重。<br>(Getty Images圖片)河北涿州災情嚴重。<br>(Getty Images圖片)
河北涿州災情嚴重。
(Getty Images圖片)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