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非洲窮國搞政變 改革脫貧大挑戰

為何天然資源豐富的小國往往還是窮國?例如委內瑞拉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剛果民主共和國有鑽石,安哥拉有石油和鑽石,最近軍事政變的尼日爾也有豐富的石油、黃金和鈾礦,這些國家大量出口其珍貴自然資源,卻還是失業嚴重和廣泛貧窮,尼日爾人民42.9%生活在貧窮中,83%是農村貧困人口,20%生活欠缺基本食物。
很明顯,這些出口大量珍貴資源而又人民生活廣泛貧窮的國家,是受到剝削,理解這種剝削關係如何存在及運作,是脫貧改革的關鍵。就以尼日爾為例,它供應全球5%的鈾,主要是歐洲24%的供應,其中單法國發電就用掉15至17%,但幾乎90%尼日爾人民生活上沒有電力供應。樂施會就批評尼日爾的鈾開採全以秘密合約方法處理,結果得益的只有外國開採集團、本國一小撮政治精英以及依附政府權力中心的人物。
骨牌效應 連成一線
這就說明了為何尼日爾政變後的7月30日,大量民眾在首都的法國大使館示威,焚燒法國國旗及高舉俄羅斯國旗,並希望俄羅斯僱傭兵瓦格納集團介入。近日,一位尼日利亞學者批評今次事件正是法國與尼日爾官僚長期違背尼國人民利益貪污濫權導致的惡果。
非洲薩赫勒地區的前法國殖民地幾內亞,是世界最大的鋁土礦區,2021年發生軍事政變;同年有非洲第四大金礦國馬里,2022年有非洲第五大金礦國布基納法索發生軍事政變。由於在薩赫勒地區採金,雖然法國本土一個金礦都沒有,但它有世界第四大、近2,500公噸的黃金儲備,馬里則幾乎沒有。
這些國家被推翻的都是西方支持的「民主政府」,它們背後的控制勢力是法國及美國大使館、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金主是跨國的法國、美國、加拿大等礦業集團。最諷刺的是,這些政府精英掌握的軍隊,基本上都是受法國和美國資助建立及訓練,以維持其「民主政制」,但連這些軍人都不甘心被操控來維持政府的貪腐,使社會人民貧窮落後,因而逐一搞軍事政變,變成是反新殖民主義的骨牌效應。
目前薩赫勒地區的政治矛盾激烈,多個軍政府連成一線,以防法國及西方國家慫恿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軍事干預,但這些軍政府如何可以合法化自己的管治,以及能否有效改革使經濟增長和人民得益,都是大挑戰。
柏林自由大學哲學博士 史文鴻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