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尼日爾政變反法 中俄填政治真空

今次尼日爾政變最大的輸家是法國,因為由先前的布基納法索、馬里到如今的尼日爾,支持這些政變的軍政府及人民表現得愈來愈反法,這將會迫使法國政府要全盤考慮其在前殖民地的政策,連法國政界亦關切此事,94名參議員日前在《費加羅報》寫公開信給總統馬克龍,批評政府在非洲薩赫勒地區的政策失誤,造成法國喪失權力及影響力,對此表示遺憾。
雖然馬克龍比之前的總統如薩爾科齊、奧朗德,更積極拉攏非洲的前殖民地國家,但面對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多年來要求法國為過往殖民地時期犯下的罪行道歉,一直無動於衷;法國還在獨立了的前殖民地國家支持貪污殘暴的親法政府,使非洲人民難以寬恕法國。不少非洲政論家認為,法國要為其在這地區的新殖民主義的政治控制及經濟剝削付出代價。而法國這個錯誤帶出的地區政治真空,會使中國、俄羅斯可乘機填補。
冀和平解決自身問題
面對尼日爾的軍事政變,中國態度極其審慎,不若法國的急躁甚至失去明確方向,最主要原因是中國只是尼日爾的第二大投資國,主要在石油及鈾礦,目前估計總值是25億至30億美元,中石油參與日提煉二萬桶石油供當地內銷。更重要也可能受政變影響的,是在建的一條約2,000公里長、由尼日爾阿加德姆油田到鄰國貝寧的輸油管,年底前完工,投資額達到40億美元。
自軍事政變以來,中國聲言關注在尼人員的人身安全,亦支持總統巴祖姆這位中國友人,關心其人身安全,但也深信尼日爾內部及周邊國家有智慧及能力找到政治解決方案。這立場闡述中國的原則是非洲內部以和平方式解決自身問題,明顯不支持前宗主國及美國霸權主義政府干預。早前中國駐尼日爾大使館呼籲在當地的僑胞,能離開的可選擇離開,但沒有像先前蘇丹內部軍事衝突要啟動撤僑。
有非洲政論家指出,北京穩重的態度出自中國石油並不依賴尼日爾,其鈾礦開發亦停滯不前,不若法國對鈾的需求大而急於尋求對策,因此可以靜觀其變。此外,中國政府說它並不支持西方勢力慫恿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軍事干預及制裁,是為了避免美國用同樣的手段慫恿其盟友軍事介入或用制裁介入兩岸問題。
柏林自由大學哲學博士 史文鴻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