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美歐中三足鼎立 歐盟卻是最弱者

美國的最大外貿夥伴,已經不是中國,而是加拿大和墨西哥。這樣的轉變,是美國對華貿易戰的結果,雖然美國不說與華脫鈎,而是減低風險。
歐盟追求的是供應鏈多元化,此中包括歐盟再工業化的發展。相對而言,美國的脫鈎傾向還大,且相比歐盟,美國還有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加墨兩國可作產業轉移,把生產從中國轉移過去。美國再工業化條件遜於歐盟,只有國防工業的再工業化,民用生產重建不易,故加墨兩國正好重回自由貿易協定的初心。反而歐盟的東歐加工生產基地受創於俄烏戰爭,規模、基礎也不足以與加墨相比,歐盟產業對中國的依賴更難解脫。
這樣的對比,除凸顯美國經濟的龐大勢力範圍和配套能力,還可能有政治後果,就是歐盟沒法減低對華的經濟依賴,因而即使有減低風險戰略,還是要保留頗大與中國協作的餘地,且在國別與企業層面更為積極,形成歐盟內部重新要求與華合作的壓力。
勢被俄烏戰爭拖累
美國本身有足夠石油、天然氣生產,加拿大亦有能源與礦物資源。美加墨三國自由貿易體系,當然是由美國主導,沒有歐盟內部的國別矛盾,且資源充足,自給率高,市場規模亦大,可成自給自足的體系,因而政治上依靠外國的少,不會妥協讓步。歐盟的能源不是依靠俄羅斯,便是中東,礦產亦不自足。美國之迫使歐盟斷絕與俄羅斯合作是最大的打擊,也是無可替代,中東天然氣(伊朗、卡塔爾)供歐基建缺乏,成本較高,而且穩定與俄關係也即是穩定歐盟與東歐、中亞等前蘇聯勢力範圍的關係,非常重要。
中國在國際上已建成最大的工業生產和出口外貿關係,不易被替代。這樣的經貿關係和附有的各種既得利益,不是美國可以短期摧毀的,且中國還有東南亞的大腹地和中亞、中東發展的機會,乃至備受美歐忽視的拉美、非洲。中國只要遠交近親,即使有日本、澳洲的仇視,印度的競爭,美國戰爭以外的攻擊不易破壞中國經濟進一步的擴張。除了金融戰和台海戰爭,中國經濟政治的提升步伐是難以阻止的。
天下三分,當然還有其他國家發力,但短期內美歐中三足鼎立是不會轉變的,轉變的相信主要是歐盟會否被俄烏戰爭拖垮、拖散。
研究所所長 陳文鴻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