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德淪為歐洲病夫 靠開放經濟治療

德國經濟在世界本來舉足輕重,是歐盟的接近30%,是全世界的14%,工業生產更佔全球18%,它亦是歐盟投資的火車頭和供應鏈的支柱。然而,自俄烏戰爭以來,德國經濟危機及衰退陸續浮現,是歐盟中表現最差,變成是21世紀的歐洲病夫。本來2023年開始時還未轉壞,但由於德國跟隨北約制裁俄羅斯,特別是限制俄國平價石油和天然氣入口,引發生產成本大升、能源危機及高通脹。
曾任德國不萊梅州銀行首席經濟師,如今擔任歐洲金融保險大機構Netfonds總經濟師的Folker Hellmeyer指出,目前德國最大的危機來自能源供應欠缺穩定性,例如由北非及中東入口石油和天然氣還在洽議安排中,到2024年才可全面落實,目前德國要忍受入口天然氣是美國的5倍多價錢,電價是美國的3至4倍,加上德國稅務是全球最高,使不少大企業外移。
擺脫意識形態束縛
德國經濟增長去年第四季變成-0.5%,今年第一季是-0.3%,預計第二季是輕微回升,不過全年預計經濟增長是-0.3%,今年前景不容樂觀,要到2024年才有望全年有1.2%增長。
德國一年之間食品通脹達驚人的28.6%,這升幅導致一般家庭要削減其他開支,結果使整體社會消費收縮,形成去年第四季及今年第一季經濟出現負增長,20.9%人民承認自己生活在貧窮中。德國是近半歐盟成員國的最大貿易夥伴,它的衰退會影響歐盟整體貿易、經濟及投資的表現。
德國經濟學家提供給政府的緊急經濟救亡意見,首先是在商貿方面不能意識形態化,這無疑是要商貿擺脫意識形態的束縛,尋回平價能源的生命線,重新考慮輸入俄國平價能源;而在中美博弈中不應選邊站,《聯合國憲章》中訂明應尊重國家主權,不應把商貿當作是政治轉化的工具。
此外,德國更要認清楚世界經濟政治大趨勢,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七大工業國由佔世界經濟約80%,到如今按購買力平價只佔約30%。其實,金磚國家及「全球南方」國家的共同產業結構比德國甚至歐盟更強大,包括有更多自然資源、貴金屬及稀土金屬,一帶一路及海上絲綢之路的交通和商貿發展,中國強大的供應鏈及更大的市場。德國的未來是要依靠與歐洲、金磚國體系及「全球南方」建立經濟合作,發展才可自保。
柏林自由大學哲學博士 史文鴻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