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綏靖政策崩塌 俄烏戰爭根源

政治博弈理論最和平及往往能長期維護共和成果的,是經濟合作分工,謀求互利共同發展。但當兩國矛盾及利益衝突太大,甚至劍拔弩張,無法維持長遠合作調和,只能寄望「綏靖政策」(Appeasement policy)以建立互相妥協的盟約作政治交換。
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例是1938年《慕尼黑協議》,當時英、法首相與德國希特拉達成協議,讓納粹德國佔領捷克德裔眾多的蘇台德區,英相張伯倫聲稱歐洲解除大戰威脅,也為後世詬病,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一年後就爆發,納粹德國野心太大,不接受長期妥協。不過,有後世解釋當時英國只是買時間組織英國龐大空軍,後來在英倫海峽打敗德國空軍,為最終勝利建立基礎。
同樣道理,納粹德國及共產主義蘇聯於1939年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促成德國入侵,並與蘇聯瓜分波蘭。但納粹德國巨大的野心使它在1941年6月破壞和約入侵蘇聯,釀成後來慘敗。
背棄協議 失去和平
過去成功的例子有埃及和以色列於1979年的和約,以色列歸還其佔領了的西奈半島,埃及承諾將其非軍事化,兩國互相承認及開始有商貿往來,直至現在還生效。今年3月,在中國介入下,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建立邦交,打破過去兩國因為遜尼與什葉回教教派及阿拉伯與波斯民族長期不和,也替兩國在也門鼓動的內戰衝突尋求到出路,看來是好的綏靖政策,使中南亞局勢穩定下來,有助地區發展。
影響我們當今全球的俄烏戰爭,也正是北約與俄羅斯之間綏靖政策失敗的惡果。北約自蘇聯解體後不斷東擴,2014年美政府更以顏色革命的手段推翻了親俄的亞努科維奇政府,導致俄羅斯佔領了克里米亞及烏東俄裔的獨立運動,烏克蘭政府遂與烏東分離主義力量展開內戰,雖然先後於2014年及2015年由德、法、俄、烏及烏東兩分離政府簽訂兩次《明斯克協議》,但最終因為烏克蘭背棄執行和平協議,不斷在北約支持下襲擊烏東地區,導致俄羅斯於2022年2月24日開展了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
歷史上綏靖政策的成功,依賴協議雙方勢均力敵,惡鬥只會兩敗俱傷,就甘心執行和議。但如納粹德國或烏克蘭及北約認定自己強勢,那麼和約只是爭取時間謀求增強武裝力量的手段,以部署下一步的軍事衝突,不會帶來真正和平。
柏林自由大學哲學博士 史文鴻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