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歐洲工業變喪屍 死亡路上苦掙扎

2007年之前,歐洲經濟一片好景,就以英國為例,去除通脹,人均GDP一直穩步上升,估計到2025年可增加50%;可惜經歷2008年金融海嘯,就出現倒退及停滯,再經過新冠疫情、俄烏戰爭及美國瘋狂加息,英國人購買力和2007年比較,幾乎沒有進展,其實整個西歐的情況都是這樣。
歐洲經濟的根本問題,可以先從歐洲的資源、勞動力發展及資本累積三方面看。撇開俄羅斯,歐洲國家人口不少,整體要維持高生產力,交換資源方面要依賴能源、食物及貴重金屬入口。
而歐洲在勞動力開發方面正出現問題,不單止整體人口在下降,人的質素提升也相當飽和,歐洲人口學歷及職業訓練水平高,甚至有外溢往美國的問題,不像美國還有不少人口質素較低的非洲裔及其他非白種族裔人士,可透過學術及專業訓練提高生產力。至於工作發揮方面,除了德國人均生產力不斷提升,經濟上可以負擔得起減工時,其他歐洲國家的工作人口正在縮減,加上壽命提高要儲蓄更多以供養老,維持高消費及其帶來的個人負債要償還,歐洲人是在非常努力工作,但這無助增加社會的生產力。
經濟動力不斷下降
至於資本累積,歐洲是最早工業革命的地區,當然由於工業發達、殖民主義掠奪及大量高端貨品出口,累積了大量資金和社會財富。
結合上面三方面,要考慮歐洲的「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即其整體經濟發展的策略和實力。在資金投放方面,歐洲近年的投資水平及資本的經濟動力不斷下降。問題發生在投資錯誤,2008年後,歐洲大量投資轉向房地產,房價躍升吸引更多資金,社會勞動力及資源也投放在這方面,結果是在新科技、研究發展投資不足,完全落後於大力在這方面發展及更具經濟規模的中、美兩國。中、美不單止高科技發展產出更大的生產力,也創造新行業模式及新經濟體系,例如互聯網、5G及6G發展。
歐洲如今的困局,是無法把傳統的生產工業的機器、物料、人力,轉為非物質的高科技研發生產方式。更可怕的是,這些龐大的傳統生產體系,慢慢變成落後的喪屍工業,更需要政府補貼以避免倒閉造成高失業,而銀行在政府推動下對傳統企業放款,也恐怕因企業虧損而變壞帳。
柏林自由大學哲學博士 史文鴻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