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恒星晚年吞噬行星或揭地球最終宿命

恒星迅速把氣態巨行星吞噬(上圖),之後變亮(下圖);圖為模擬圖。 恒星迅速把氣態巨行星吞噬(上圖),之後變亮(下圖);圖為模擬圖。
恒星迅速把氣態巨行星吞噬(上圖),之後變亮(下圖);圖為模擬圖。
美國科學家團隊首次觀察到一顆處於晚年時期、類近太陽的恒星,正在不斷膨脹並一口氣吞噬一顆行星,隨後將部分物質噴射至太空,或能填補學界對地球及其他行星命運理解的缺失部分。研究於周三在英國科學雜誌《自然》發表。
研究人員表示,該顆恒星大小和成分與太陽相似,位於銀河系中,距離地球約1.2萬光年,年齡約為100億年,是太陽的兩倍。它正處於紅巨星階段早期,即其生命周期後期。處於紅巨星階段的恒星可持續膨脹至原來直徑的100倍,吞噬附近的所有行星。科學家此前曾觀察到恒星膨脹,但從未觀察到行星遭吞沒。
今次觀察到被吞噬的是一類稱為「熱木星」的行星,熱木星是軌道離恒星很近的氣態巨行星。研究人員指,隨恒星膨脹得愈大,行星開始掠過恒星大氣層,行星墜入恒星大氣層愈深,其周圍環境就愈密集,它被拖向內部的速度也愈快。
酷熱將星體撕裂
這需要一個可能已穩定存在數百萬或數十億年的行星軌道,導致它突然墜入恒星,酷熱最終將行星撕裂,行星的物質混合在整個恒星中。而行星在被完全吞噬前,曾利用自身重力撕開恒星表層,但恒星的質量比行星大逾千倍,最終完全吞噬行星。
研究主要作者基沙萊•德(Kishalay De)表示,研究人員目前未發現該顆恒星附近有其他行星繞行,但不排除可能性。他指,可想像地球都會有類似命運,而地球質量太小,當被太陽吞噬時亦甚難察覺。本報綜合報道
基沙萊‧德是研究主要作者。基沙萊‧德是研究主要作者。
基沙萊‧德是研究主要作者。
該研究或能填補對地球(圖)命運理解的缺失部分。該研究或能填補對地球(圖)命運理解的缺失部分。
該研究或能填補對地球(圖)命運理解的缺失部分。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