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中國能排難解紛 依靠中立與國力

中國要在國際上排難解紛,一是要相對中立,讓爭議雙方都可信任。二是有後續力量,這主要是中國的財力和經濟能力,使雙方都有所寄望借此可與中國合作。解決紛爭的和議裏必然包括其後合作發展,中國因素於此中便起重大作用。
政治上中立,不可能和稀泥,各方討好,結果討好不了,反成怨恨。中國的中立要有強硬堅持的立場。就是矛盾只能政治解決,不能訴之干戈。中國堅持反戰,但每個主權國家都有保衞國土與國家安全的權利。只是盡可能不以武力作手段。中國也作出示範,一方面追求與眾多國家一起建立命運共同體,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另一方面與不友好國家不畏備戰,反抗侵略和挑釁。但在任何時刻都願談判,希望化干戈為玉帛。
以貿促政 連接全球
在國際上,中國這種政治中立,依靠的是中國製造機會,建設平台,讓爭議雙方可以直面商量,中國不會強迫,或以自身的政治主張強加於人,與美國及西方霸權主義的咄咄逼人不同,也沒有甚麼美國優先來干擾別國的利益。中國斡旋沙特阿拉伯與伊朗之爭便是典範,靠的是兩國本身願意和談,也早已開始,中國助力只是讓其水到渠成。甚至近月歐盟各國訪華,表面上希望有助紓解烏克蘭危機,但實際上歐盟各國借中國這個平台把內部分歧擺明,開始談判。如馬克龍重申歐洲的戰略自主,使歐盟內部以及歐盟訪華的政要不能不觸及這個重大議題,並將之與中國關係連上。即使中國未必可斡旋歐盟各國,在中國如沙特和伊朗般和解,可中國的努力,無論台前幕後卻肯定會在今後影響歐盟的團結,和擺脫美國的戰略重新出發。
中國因素在於財力和綜合經濟實力,在於現今國際再無第二家。爭議的國家能和談是看在中國經濟實力和今後可能的合作。這便不僅是外交技巧或元首外交,更是中國以國力作為斡旋的本錢,成爭議國願意和談的重要誘因。
從周恩來時代的5個原則開始,中國的對外關係是和平共存,共同發展。一帶一路乃至人類命運共同體及具體的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都是以和為貴,並以貿促政,以全球化公平合理的絲綢之路經貿合作連接全球各國。中國強大經濟實力配上這樣的戰略,正成為全球和解的最重要推動者。
研究所所長 陳文鴻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