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中歐經貿增滲透 人權民主互交流

歐盟與中國的經貿關係,在新冠疫情後美國拉攏慫恿制裁中國,以及俄烏戰爭導致經濟關係緊張下,成為新焦點,特別是貿赤問題。1975年,歐盟前身的歐洲經濟共同體已經開始跟中國發展經濟關係,比中美建交更早搶先打入中國市場。不過,經過這些年,歐盟開始盤算和中國的經貿關係,因為1999年歐盟對中國的貿赤為330億歐元,到2020年已經達1,800億歐元。
就以歐盟最大經濟體積的德國為例,2022年上半年,中國向德國出口增加45%,德國向中國出口只增3%,結果貿赤達410億歐元。歐盟有些批評就指法國總統馬克龍只關心法國奢侈品大幅進入中國,就如德國總理紹爾茨只關心德國汽車業在中國賺大錢,罔顧歐盟對中國的巨大貿赤、對中國供應鏈及市場的依賴。不過,具睿智的評論家會立即指出,2015年之前,美國是歐盟最大貿易夥伴,而且歐盟對美國至今一直出超,美國政府一直抗議及威脅應用各種手段迫令及制裁歐盟,就如在歐盟成員國中,德國一直對其他成員國也嚴重出超;面對這兩個情況,歐盟及德國都引以為傲,也盡力協調使大家保持克制,不打貿易戰。
無法打敗 只能加入
奈何面對中國,歐盟鷹派就表現敵意,他們公開探討要歐盟控制內部市場,保護高科技,發展晶片及電池科研,管理歐盟增加投資及貨物出入口國的數目,使市場多元化,不要過度依賴中國。可是,歐盟在中國投資最大頭3名福士、BASF及寶馬等德國大企業,還非常積極。而中、德之間每天的商品交易就達15億歐元,根本是互相滲透的關係。
德國工業界相信與中國的研發合作是非常重要,不單止科技方面如磁浮列車、資訊、人工智能及太陽能應用科技,中國都面對歐、美的先發而能彎道超車,更可以比美國及歐盟更快把科技推展至市場量產,特別如華為的研究發展團隊就有8萬人,根本完全超出歐盟的科研實力。結果,如今歐盟的計劃是應用傳統智慧:如果你無法打敗對手,只能加入他們。
歐盟如今與中國關係的爭論,正如德國經貿及政治專家學者所言,是努力推行「雙重策略」,看是否奏效,一方面要深入科技經貿合作發展,但仍然可以就歐盟的立場,與中國政府在人權及民主問題方面進行溝通交流。
柏林自由大學哲學博士 史文鴻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