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戰影響深遠 國族文化凋零
美國為首的西方把烏克蘭戰爭視作民主與專制之爭,西方文明價值的保衞戰,但基本上也弄不清民主與專制、西方文明價值的內容。
對烏克蘭來說,這場戰爭是國族與文化毀滅的災難。美國總統拜登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說的戰至最後一個烏克蘭人,是寧讓烏克蘭民族毀滅。戰爭一周年,對烏克蘭社會的毀滅性破壞已十分明顯,一方面戰火摧殘,大部分的基建設施都毀壞,打擊堪比二次大戰德軍入侵;另一方面社會受衝擊,影響深遠,基建戰後可以重建,但社會未必可以在戰後恢復。
上世紀90年代蘇聯瓦解、烏克蘭獨立,30年的動盪已把烏克蘭社會生活水準從發達社會水準降至近於歐洲最窮,反映在人口方面便是由1993年的5,200多萬人降至2021年的4,300萬人,可是烏克蘭戰爭帶來的打擊更大。
人口大減 家庭瓦解
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分析,去年11月在歐盟有登記的烏克蘭難民超過470萬人,若加上在非歐盟國家和移往俄羅斯的,便共有700至800萬人,相對原來4,300萬人口,逃徙的比例便佔一、兩成。OECD的統計指出,難民中六、七成是婦女,兩、三成是兒童,原因是烏克蘭徵兵,18至60歲男性不准離境。難民中女性亦佔戰前女性人口的兩、三成,數字龐大,背後更影響深遠的是家庭體制的崩潰。
家庭中婦女兒童外逃,男性在戰爭中死者在10萬以上,傷者更多。烏克蘭難民大多容易找到低薪工作,也因而容易變成久居,與烏克蘭的家庭脫節,再回不去。早些時候,歐洲的媒體傳出烏克蘭難民的婦孺面對當地販賣人口的風險。而烏克蘭的特點是國民普遍教育水準高,尤其是婦女,戰前超過五成有高等教育,勝過德國的三成。而在難民中,有大專教育的達七成,顯示出高學歷人才的大量外移。但她們在當地多是作基層勞工,雖可謀生,卻變成補充歐盟低端勞工的不足。OECD估計,烏克蘭難民可提供歐盟總勞動力半個百分點,波蘭更可增2%。
戰爭還在進行,烏克蘭難民仍在外移,也在戰爭中有傷亡,戰後人口可能降至一半以下,約2,000萬人。而重建不可能有歐美資助,本國人才已飄零海外,替外國賣力,家庭瓦解,文化潰散,也沒有如二戰後蘇聯的重建。烏克蘭若消除不了新法西斯主義,結局只會是國族文化沉淪,戰前已有「歐洲子宮」之稱,戰後會成更為貧瘠之地。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