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內地披露鬆綁四大原因

內地檢測改為「願檢盡檢」。圖為福建省福州市核酸檢測方艙。(中新社圖片) 內地檢測改為「願檢盡檢」。圖為福建省福州市核酸檢測方艙。(中新社圖片)
內地檢測改為「願檢盡檢」。圖為福建省福州市核酸檢測方艙。(中新社圖片)
變種傳播得人驚 多省市同爆疫情 防控成本急升 生活逼人訴求紛呈
內地抗疫昨天進入新階段,對新冠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今後以保健康、防重症為主要工作,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官媒同日首次詳細披露中央調整防控措施的過程及決策背景,指病毒特性、民眾複雜情緒開始蔓延、不同人有不同訴求及看法、多地同時爆發疫情,成為當中的關鍵。
新冠病毒感染由「乙類甲管」轉為「乙類乙管」後,主要分別包括不再隔離感染者、不再判定密切接觸者、不再劃定高低風險區;檢測改為「願檢盡檢」,不再展開全員核酸篩查。對外方面,當局取消入境人員全員核酸檢測,對入境人員不再實施閉環轉運、集中隔離等措施,並有序恢復受理審批中國公民因出國旅遊、訪友申請普通護照;對入境物品不再採取預防性消毒,對進口冷鏈食品不再進行抽樣檢測。
衞健委重申乙類乙管非不管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昨天舉辦新聞發布會,國家衞健委發言人米鋒重申實施「乙類乙管」不是放開不管,而是更科學、精準、高效做好疫情防控,更好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國家疾控局監測預警司司長雷正龍認為,常態化下一般毋須採取緊急防控措施;在疫情爆發流行期間,結合病毒變異、流行強度,醫療資源負荷、社會運作、感染率等情況,適時採取臨時防控措施,減少人員聚集、減低發病率。
官媒昨天介紹新冠病毒感染回歸乙類傳染病管理的過程,面對國內不斷新發疫情,傳播速度快、病毒致病力減弱,部分地方疫情持續數個月,防控社會成本攀升,中共中央政治局去年11月10日召開常務委員會會議,提出「二十條」優化防控措施,盡力用最小成本在更短時間內控制疫情,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的影響。
去年11月下旬,北京市社會面病例不斷波動上升,重慶市、廣州市等地疫情多點多鏈並行、散發聚集並存。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同月30日起一連兩天,聽取16位專家及防控工作一線代表的看法及意見。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會議強調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其後公布「新十條」優化防控措施。
文章提到,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去年12月13日在北京市調研,實地了解發燒門診設置、就診轉診流程、分級診療運行、藥品儲備供應,提出把工作重心從防控感染轉到醫療救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同月15日至16日舉行,強調重點做好老年人和患基礎性疾病群體的防控,着力保健康、防重症。國家衞健委最終同月26日宣布,今年1月8日起解除對新冠病毒感染的甲類傳染病防控措施,不再納入檢疫傳染病管理。
中疾控通報增7072本土病例
官媒透露防控策略調整的關鍵時,亦指疫情2020年以來的持續影響,疲憊、焦慮、緊張等複雜情緒開始蔓延,防疫成本日益加大,「14億多人口的中國,不同人會有不同訴求,對同一件事也會有不同看法」;病毒隱匿傳播、免疫逃逸能力不斷增強,快速識別、追蹤、診斷和隔離的難度增加,所以需要廣泛凝聚共識及科學決策。
最新疫情發展方面,中國疾控中心昨天通報內地前一天新增7,072宗本土病例,最多是廣西自治區2,046宗;同時新增兩宗本土死亡病例,廣東省及雲南省分別各有一宗。本報綜合報道
內地自2023年1月8日起新冠防控措施調整項目內地自2023年1月8日起新冠防控措施調整項目
內地自2023年1月8日起新冠防控措施調整項目
內地調整新冠疫情防控措施過程內地調整新冠疫情防控措施過程
內地調整新冠疫情防控措施過程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