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成都建冶金實驗室 研清代銅幣變革

研究人員檢測出土文物。 研究人員檢測出土文物。
研究人員檢測出土文物。
中國四川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上周五在新建成的成都考古中心冶金考古實驗室,開啟從清代寶川局遺址出土坩堝及銅幣等文物實驗室研究,提供與復原及研究古時建置沿革、功能區劃和布局、鑄幣工藝流程及清代成都城歷史風貌相關重要參考材料。
寶川局遺址出土坩堝及窰爐
清代寶川局遺址揭露30座窰爐、6處爐房、6座方池及3條排水溝,同時出土大批坩堝、煉渣及錢幣,錢文可辨以乾隆通寶為主,另有小量嘉慶通寶。研究團隊推測該區域遺址鑄錢活動主要在乾隆年間及嘉慶前期,至嘉慶後期廢棄,遺址出土瓷器也多呈現清代中晚期特徵,而大量遺迹及文物出土反映當時錢幣冶鑄要素齊全,完整體現清代寶川局錢幣鑄造及管理過程。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主任、副研究員楊穎東表示,經檢測發現,出土錢幣主要成分為銅及鋅,其中鋅的冶煉比較複雜,清代錢幣鑄造採用鋅,令錢幣色澤、硬度及耐磨性均獲明顯提高,顯示當時人們在自然科學技術取得進步。本報綜合報道
遺址發現大量銅幣。遺址發現大量銅幣。
遺址發現大量銅幣。
清代寶川局遺址出土大批文物。清代寶川局遺址出土大批文物。
清代寶川局遺址出土大批文物。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