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過度消費耗能源 經濟模式難永續

一個國家有高國民生產值(GDP)是否就一定更好?人民生活就更幸福?經濟高低及增長一直以來慣用人均國民生產值或人均收入來量度,過去高人均國民生產值的國家就被認為是更優越,但如今被發現有很多盲點。
例如西班牙2022年估計人均產值是29,198美元,美國是75,179美元,雖然西班牙是美國的不足40%,但西班牙生活質素多方面都比美國人高,如工作時間較短,社會醫療福利較好,西班牙平均壽命也比美國人高5年。就如日本人均收入比香港高,但我們同等值港元的購買力比日圓高很多。
這裏我們還可以深入分析出,原來GDP只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市場中運作貨品及服務總的計算數值,但市場以外(即不被市場計算)的工作及服務能享受的服務及產品呢?德國每年660億小時的生產及服務是有計算,但另外890億小時就沒有,如私人耕作、社區義務及婦女家庭服務。
推理性優質生活
更諷刺的是,環境破壞要耗損的物資及服務,也計算在GDP之內,德國高度工業化生產,大量釀成水源污染、空氣污染,以及環境耗損的人力及資源花費,也計算在國民產值之內!
目前資本主義先進國家最依賴大量生產及消費,而其企業正是靠股市投資運作,要產生高盈利向股東交代及不停擴展。還有,一個國家愈依賴大量生產消費及工資等來源做稅收,就愈需要經濟高增長才可以徵得到高稅收,但這也間接鼓勵社會多消費及造成資源極大損耗、浪費及污染,這種經濟模式根本不能永續。
這種高生產消費及浪費、污染的社會也產生不公義的問題:目前世界上10%人口的能源消耗及廢氣排放量佔全球50%。
因此,一些先進國家的經濟政策開始構思,如果發展一些不依賴盈利及股票的企業,轉為基金或合作社形式,一些支持能創造市民福利的非牟利企業,建立自我循環的經濟,以產品能耐用、可保養維修代替棄置性的浪費、消耗及污染。
此外,無法代替的珍貴資源要提高價格、增加良性農業、減少污染並增加文化旅遊及生活。為節省運輸成本及損耗,生產消費先要在地化,才走向地區化、國家化、區域化才到全球化。
政府要強調生活的意義不在高消費,而是健康生活、高教育及生活質素、幸福感、時間應用自由、文化生活多元化、良好管治、社區和諧和保持生態多元等新經濟思維。
柏林自由大學哲學博士 史文鴻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