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經濟增長有極限 全面反思謀闖關

人類社會的經濟增長有極限還是無盡頭?以全球暖化、福利及人道主義為探討目標作研究,於1972年出版,震驚世界的《增長的局限》一書,銷售了超過2,300萬本,探討1900年至2100年全球發展的問題,如今經歷了50年,在俄烏戰爭、能源危機及強烈氣候變遷下,引發當前西方社會政界、學術專業及傳媒界新一輪的熱烈討論。
該研究以9個領域呈現地球發展狀況,分別為:氣候變遷、新物料應用消耗、臭氧層、氣懸膠體成分、海水酸化、生化廢物排洩、淡水運用、土地應用、生物體系完整性。如今證實這百多年產生嚴重惡化,一切由1950年全球經濟追求高增長開始。
大量生產 鼓吹消費
其實人類歷史發展長期沒有經濟增長,直至工業革命,而工業革命發展至第一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仍然沒有對資源及生態環境構成壓力。但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高度發展的國家透過大量生產投資、平價化石能源(煤、石油及天然氣)及鼓吹高度消費,連其廣大工人階級也可以加入,問題才出現。最明顯的指標是無論人均能源、肥料及水的消耗均大幅增長,而前兩者無法再生,亦不是取之不竭,水資源的回收成本也很高。
先進國家是結構性依賴高增長,透過增產可從企業及員工得到更多稅收,維持高就業以支持高行政及福利開支。試想像社會沒有經濟增長,就要減少福利及養老金不保,社會就趨向不穩定,政府便會失去支持。
雖然西方社會樂觀的一面,相信可透過科技的發展,創造「綠色經濟」,而工業家及政治領袖更聲言支持「綠色經濟增長」,即既環保節省甚至代替資源,但又可支持經濟繼續增長!無疑科技創新可以如風能及太陽能代替一些化石能源,也可透過回收節省一些資源如鋰及銅等珍貴金屬,但消耗仍無法避免。支持「綠色經濟」往往是較務實甚至悲觀的一群,他們批判那些支持「綠色經濟增長」的工業家只是機會主義者,口頭支持「綠色經濟」,實際更關心經濟增長!
不能不承認,人類現今的經濟體系只是全球生態體系的一部分,這部分無法支配而且可破壞全部,經濟增長要受生態體系的規限,部分也要適應全部。若人們理性地接受這個出發點,反而要承受全面反思的考驗!
柏林自由大學哲學博士 史文鴻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