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卓慧思提早下台 英國危機不可解

英國首相卓慧思在黨內逼宮下黯然請辭,成為歷史上最短任期的英國首相,這有她個人因素,但亦同時反映英國更深的困境。
卓慧思以戴卓爾夫人作為楷模,言談舉止都刻意倣效,政策上以減稅為主,上任即推小型預算案,把減稅的主張落實。可是,戴卓爾夫人當年的政治成功,是在工黨多年施政下,福利和工會體制僵化,她的市場化政策,一方面用激烈手段克服體制僵化,符合英國社會上下求變的心,在國際上也與時任美國總統列根的保守主義互相呼應,應對石油危機後的英美經濟。另一方面,當時英國經濟實力仍強,戰後重建完成,80年代是經濟穩定發展時期,沒有巨大的危機,也缺乏政治的衝擊,中美關係良好,蘇聯正在改革,石油危機演變成石油美元體制,克林頓政府可以財政更達盈餘。而英國市場化帶來一定的經濟紅利,可是英國的去工業化,單靠金融無法振興經濟,戴卓爾夫人也不得不在選民反叛下落台,其後幾十年英國走不出困境,工黨第三條路扭轉不了逆勢,沒有新的出路。
或與烏克蘭劃清關係
近年保守黨連續掌政,國家的經濟也毫無改善。脫歐公投本是政治兒戲,卻帶出英國的大危機。英國海外勢力日益縮減,倫敦的國際金融中心因海外關係轉弱而有所收縮,脫歐使歐洲的金融中心轉到法蘭克福。英國不過是吃帝國主義時代的老本,借免稅洗錢而吸納國際資金,可也面對美國的競爭與打擊,靠國際旅遊、教育輸出維持不了現時的發展水平,除非再工業化,但基礎已失,投資缺乏,海外高中低端競爭激烈,英國是死路一條。脫歐是連歐洲的資金、人才、市場也排除在外,英國的經濟、政治、社會徒有空殼。
正因如此,當卓慧思減稅的小型預算出台,面對國內嚴重的通脹、能源危機,政府和養老金的負債,市場反應劇烈,資金外逃,英鎊匯率大跌,構成英國債務經濟的重大危機。英國的去工業化與金融化與美國相類,但缺乏美國的美元霸權、強大的國防工業,比美國更為脆弱,也不易得到美國的支持,連雙邊自由貿易協議也被美國拒絕。
無論誰接替卓慧思上台,英國的問題都不可能改變,今冬危機不會消退,10.1%的通脹還會上升,政治與社會矛盾可能迫使大選,倒保守黨的台。牽連所及,新政府可能要與烏克蘭劃清關係。
研究所所長 陳文鴻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