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歐洲動亂迭起 烏戰難免再變

因供應鏈斷裂與能源價暴漲,歐盟各國社會正醞釀廣泛的市民反抗示威運動,由此會引發當地新舊的政治矛盾與衝突。
舊的是左右之爭。近年歐洲政治已從中間偏左偏右變成極右與激左的對立,中間派左右不討好。極右與激左都包括兩個政治傾向,對北約、美國不滿。新的是在於烏克蘭戰爭,歐洲各國大量投入經濟和國防物資,容易使不同的政治流派均可把現時的經濟民生困難歸咎於參戰,同時反對順從美國,把本國資源充當美國政治與戰爭之用。
反戰反美浪潮蔓延
由生活重擔掀起的示威運動,正逐步引發全面反政府、反北約、反美國、反烏克蘭戰爭,也出現反烏克蘭及其他難民的運動。若各國政府近期有選舉的話,支持烏克蘭戰爭的多會落敗,更會加強反戰氣勢。即使沒有選舉,民間反對勢力龐大,也多會導致不是單一大黨主政、而是多黨聯合的政府出現內部分裂以至倒台。反戰運動亦可能在各政黨內引發爭議,導致政黨的政策立場變化。
除非烏克蘭戰場上俄羅斯大敗,否則的話,歐洲政局的轉變將會抑制烏克蘭戰爭的發展。美國不敢堅持的話,便可能要順應歐盟內部的和談停火要求。美國不可能獨力支撐戰爭,和談是最好的選擇,問題是美國政府有否這樣的政治智慧。不過,美國朝野反俄羅斯勢力龐大,軍工利益強大,且民主黨怕在阿富汗敗退之後再出現基輔敗退,必然試圖堅持戰爭,甚或採冒險主義,擴大戰爭的範疇,脅迫歐盟進一步參戰,形勢可以變得更為惡劣。
面對反戰示威,捷克政府誣之為親俄羅斯陰謀,反映極右政治勢力的蠻幹,後果當然是反戰更為激烈。如果其他國家倣效捷克,也是以親俄名目來攻擊示威者,社會的政治激化會更為嚴重。歐盟屬下各國政府,未必會採取一致鎮壓的極端手段,歐盟內部會出現更大的分歧,政府之間也便會出現對立。歐盟內部的統一難以維持,例如匈牙利、波蘭等與歐盟官僚衝突增強,法國可能與德國進一步強調獨立於美國的外交與軍事政策,以此迎合反戰勢力,平息政治的動盪。
政治因經濟而變,卻會是骨牌效應,美國相信是無力來力挽狂瀾。
俄羅斯最近的靜觀其變,等待歐美政治變化,可能便是最佳的戰略。且看大局演變如何。
研究所所長 陳文鴻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