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軍蛻變不徹底 軍援威力打折扣
俄軍及親俄武裝民兵月初攻陷利西昌斯克,宣稱佔領烏克蘭盧甘斯克州全境後,暫時放慢進攻步伐。美國國防部隨即宣布新一批軍事援助,首次向烏軍提供1,000發新型高精度155毫米炮彈,並額外給予4套高機動多管火箭系統。烏軍在戰前開始接收西方武器,但無法完全發揮威力,導致處於劣勢,究其原因,是蛻變不徹底所致。
蘇聯解體後,烏克蘭接收基輔、敖德薩及喀爾巴阡三大軍區的部隊與裝備,並獲得部分黑海艦隊人員及艦艇。烏軍多支部隊前身是蘇軍,部分更在二戰期間戰績彪炳,獲得「近衞」及「紅旗」等榮譽稱號,但在2015年非共產主義化進程中捨棄一切象徵蘇聯的事物,包括榮譽稱號及軍徽,切割與俄羅斯的關係。儘管如此,烏軍仍舊有深刻的蘇聯烙印,並沿用蘇聯時代的武器及裝備。
參謀訓練 不可缺少
武器要發揮最大威力,需戰術及軍事思維配合。烏軍喜歡零散部署西方武器,打了就跑如同游擊戰,有時可發揮奇襲作用,但無法長時間支援配合反攻。奇怪現象反映烏軍後勤能力不足,無法提供集中使用所需的技術及裝備支援,分散部署可減少被俄軍摧毀風險。美烏軍事合作已30年,烏軍嘗試褪去蘇聯色彩,努力向美國及北約靠攏,但財困導致轉型期不斷延長,拖至俄軍入侵仍未完成。戰爭爆發後烏軍由20多萬膨脹至100萬,龐然大物更加劇蛻變困難。
如果要令烏軍脫胎換骨,士兵及參謀訓練不可缺少,惟美軍戰前集中訓練烏軍士官及士兵等戰鬥骨幹,較少注重參謀訓練。參謀訓練需要更多資源及時間,不是士官及士兵的速成訓練可比。參謀缺乏進一步訓練及與外軍交流,或多或少影響他們制訂作戰計劃、戰略判斷及武器運用觀念。
對處於轉型期的烏軍而言,最有效方法是美軍派出聯絡官進駐部隊,指導及協調運用西方武器,但如此一來,等於直接介入衝突。華府當然不想蹚渾水,如意算盤是遙控代理人戰爭令莫斯科放血,只會如吊鹽水般向基輔提供武器。不得不提,英國國防部宣稱每月訓練一萬名烏軍,假如仍舊缺乏參謀訓練,只是美軍訓練的翻版。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