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壩終發電 埃及蘇丹憂無水
埃塞俄比亞耗資42億美元、在尼羅河興建的復興水壩早前正式發電。這個號稱全非洲最大的水壩,可生產逾5,000兆瓦電力,產電量足以供給全國60%人口使用。但正所謂「有人歡喜有人愁」,位處尼羅河下游的埃及和蘇丹表明擔心國內供水受影響,其中開羅政府批評埃國進一步違反三國在2015年簽署的初步協議,該協議禁止任何一方就河水使用採取單方面行動。
流經11個非洲國家的尼羅河長6,853公里,屬世界上最長的河流。由非洲殖民時代開始,埃及便一直掌握尼羅河水源,1929年簽訂的《尼羅河水協定》和1959年的修訂版本,更確立了埃及和蘇丹對該河水的使用優先權,及埃及對上游項目的否決權。惟協定一直把埃塞俄比亞等其他尼羅河流域國家排除在外,令他們非常不是味兒。
截斷水流 影響經濟
於是,埃塞俄比亞在2010年聯同肯尼亞、盧旺達、烏干達及坦桑尼亞簽訂協議,規定他們有權分享水源,而且可興建水利工程。埃及當然不會同意埃塞俄比亞做法,但隨着國力收縮加上翌年爆發阿拉伯之春,因此已無力說「不」。結果,埃塞翌年便動工興建水壩,多年來掀起連場外交及武裝危機,但在美國和歐盟警告所有針對水壩的軍事選項都不能接受下,復興水壩最終得以建成。
埃及批評埃塞俄比亞拒絕保證大壩會抽掉多少水,又指大壩除了截斷水流,更會截住河流中為土壤提供養分的沉積物,嚴重影響農業用地及捕魚業,對經濟構成災難性影響。埃塞俄比亞總理阿比•艾哈邁德則指出,復興水壩可滿足該國60%人口的用電需求,「讓身處黑暗、從沒見過電燈泡的民眾見到光明,並協助他們脫貧」,又強調河水用作發電後仍會流到埃及與蘇丹,「不會令他們(埃及和蘇丹)無法用水」。
水資源已成為地緣政治與經濟衝突的主因,這場尼羅河水源大戰除了牽涉資源分配外,背後也暗藏兩埃政治角力。再爆內戰的埃塞早前曾猛烈抨擊埃及和蘇丹,支持該國的叛軍泰格瑞人民解放陣線;埃及當然矢口否認,反斥埃塞想轉移水壩問題的焦點,同時繼續向人民保證未來供水不受影響。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