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中國天眼」新發現 改寫恒星形成理論

中國天眼觀測位於貴州。(中新社圖片) 中國天眼觀測位於貴州。(中新社圖片)
中國天眼觀測位於貴州。(中新社圖片)
【本報綜合報道】位於中國貴州的全球最大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FAST)再有突破,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觀測通過一個位於金牛座的分子雲發現,分子雲的內部磁場強度與外部相若,現象不符合恒星形成的經典理論模型。
FAST首席科學家李菂介紹,恒星形成的經典模型認為,分子雲是恒星的前身。過程中,分子在重力影響下向分子雲內部塌縮,分子之間的磁場則隨密度增強,抗衡重力塌縮。最終,分子雲的磁場因耗散慢慢消失,重力則繼續導致塌縮,並形成恒星。根據經典模型,分子雲的內部磁場應較外部更強。
不過中科院早前採用原創的中性氫窄線自吸收(HINSA)方法,觀測位於金牛座的分子雲L1544,卻發現分子雲各層磁場強度相對均勻,未有隨密度增強,而且整體磁場強度較弱。
新發現顯示,分子雲在塌縮前,內部磁場早已減弱,意味恒星形成可能存在未被論證的機制。同時因應磁場提早減弱,L1544預計將在百萬年之後成為恒星,較原本理論推斷的上千萬年大幅提早。
金牛座的分子雲L1544(紅圈示)各層磁場強度相對均勻。金牛座的分子雲L1544(紅圈示)各層磁場強度相對均勻。
金牛座的分子雲L1544(紅圈示)各層磁場強度相對均勻。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