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經濟復甦失動力 英國陷困舉步艱

英國踏入後脫歐時代後,國運似乎一直向下滑落:反覆的新冠疫情、抵押貸款利率上漲、燃料和物價急升,重挫經濟復甦進度。英國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在全球供應短缺及新冠感染率上升等問題困擾下,第三季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僅錄得低於市場預期的1.3%,經濟復甦速度也在七大工業國集團(G7)中敬陪末席,前景並不樂觀。
通脹飆升 民眾叫苦
在今年7月解封後,渴望重振經濟的英國接連面對能源、脫歐以及疫情期間造成的人手及原料短缺危機。與「老大哥」美國一樣,英國的通脹率也不斷飆升,該國央行經濟學家甚至預期通脹或會升穿5%,步入經濟增長乏力和物價上漲的滯脹時期,情況恐怕要到明年下半年才會有所回落。有當地民眾苦訴,食物及日用品價格一直上漲,即使自己每周工作6天,仍無法繳付帳單,並坦言步入冬季後家庭的能源開支大增,「實在不知如何是好」。
英國內部立立亂之際,對外又與歐盟在經貿及社會等範疇矛盾叢生。大半年來英國首相約翰遜一直在漁業爭端上,對法國咬得極緊,成為兩國關係急轉直下其中一個原因。為何英揆會對沒太大實質經濟影響的漁業如此緊張?除了要轉移民眾的不滿外,更大的政治考量是:英國漁民是脫歐的堅定支持者。更複雜的是,從未完全履行北愛貿易協定的英國,似乎有推翻條約的打算,令多次讓步的歐盟震怒,恐危及雙方本已極不穩定的政治互信。
作為當年的脫歐派旗手,約翰遜曾「賣花讚花香」地聲稱,他主導下與南韓、新加坡及越南締結的貿易協議,可帶來「新的黎明」。惟這場政治豪賭暫時看來是慘不忍睹的,財政部旗下部門公布數字顯示,新貿易協議在未來15年帶來的經濟效益,按人均計算為僅約31港元,而脫歐在相同時間帶來的經濟損失,以人均計算卻高達1.3萬港元。簡單而言脫歐帶來的損失,足足是經濟效益的逾178倍,數字極為嚇人。歐洲近日爆發新一波新冠疫情,但令英國民眾更心寒的是,政府似乎對後脫歐時代的種種問題束手無策,「日不落帝國」大有繼二戰後,再一次沉淪之勢。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