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白堊紀新化石 命名內蒙古蝶獵龍

考古團隊在內蒙古發現「內蒙古蝶獵龍」頭骨。 考古團隊在內蒙古發現「內蒙古蝶獵龍」頭骨。
考古團隊在內蒙古發現「內蒙古蝶獵龍」頭骨。
【本報綜合報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二公布,該所與內蒙古地質調查研究院等合作,在內蒙古一個恐龍化石地質遺迹自然保護區的晚白堊紀(約8,300萬-7,000萬年前)地層中,發現小型傷齒龍科恐龍新屬種化石,並命名為「內蒙古蝶獵龍」。有關研究成果近日已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白堊紀研究》線上發表。
了解恐龍演化模式
「內蒙古蝶獵龍」化石正型標本包括一個基本完整的頭骨,和部分半關聯的頭後骨骼,由內蒙古地質環境監測院於2016年至2017年間,在巴音滿都乎晚白堊世坎帕階的烏蘭蘇海組地層展開調查時所採集。經對比,發現其形態學特徵,尤其是頭骨和椎體的形態,有別於其他已知的傷齒龍科成員,代表一個較進步的小體形短吻傷齒龍新類群。因其前部背椎神經棘向側前方膨大,從背側看去呈現特有的蝴蝶狀,因而命名為「內蒙古蝶獵龍」。
科研團隊又指,「內蒙古蝶獵龍」是戈壁盆地坎帕階命名的第7種傷齒龍,也是第二種被命名的晚白堊世短吻傷齒龍類。「內蒙古蝶獵龍」的發現表明,晚白堊世東北亞陸地生物群的多樣性程度,比之前認為的更高且更複雜,對理解近鳥類恐龍的演化模式,以及東北亞晚白堊世的古生態和古環境歷史,意義重大。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