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逐鹿印太為貿易 英國虛弱舉步難

英國皇家海軍護衞艦里士滿號日前通過台灣海峽,是相隔近兩年後再次有英艦穿越台海。英國最近派出伊利沙伯女王號航空母艦巡航印度太平洋,並派遣兩艘新型巡邏艦在印太部署5年,更與美國及澳洲組成三國同盟。連串異常舉動表明,向印太傾斜是英國約翰遜政府的「全球英國」戰略一部分,背後目的是角逐經濟利益。不過,自身實力不足及脫歐後不明朗因素,或成為英國在印太逐鹿的絆腳石。
英國脫歐後希望促進貿易、帶動經濟復興及拓展市場,極力尋求與印太地區國家達成自由貿易協定。除了傳統貿易夥伴澳洲及日本,英國亦啟動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及進步協定》的談判。有英國輿論形容伊利沙伯女王號訪問亞洲港口期間,會化身為一個海上浮動的巨大貿易和外交代表團,第一海務大臣拉達金更明言「哪裏有海軍哪裏有貿易,哪裏有貿易哪裏有海軍」。
海軍實力 停滯不前
不過,英國自身實力不足可能無法滿足戰略野心。英國現時在亞洲有7個永久存在點,其中汶萊設有陸軍叢林戰爭學校及有一營啹喀兵駐守,新加坡則有海軍設施供軍艦訪問停靠。不過,英國國防部不計劃擴大區內軍事基地,意味軍事部署需仰賴澳洲、日本等盟友支援。
此外,英國把海權霸主地位拱手讓予美國後,海軍實力一直停滯不前。雖然英國擁有兩艘航母,但與美國11艘相差甚遠,待中國擁有第3艘航母後更顯得力有不逮。除了印太海域,英國海軍亦要在大西洋等水域活動,在北約中充當美國以外的最重要貢獻國。隨着戰略環境不斷變化,英國為應付兩邊任務需要,需大幅增加艦艇數目,將對財政構成沉重負擔。
最後,英國脫歐後內部矛盾湧現,英格蘭北部經濟相對落後地區民眾希望發展地方經濟,南部經濟較發達地區民眾則主張自由貿易。假如內在差異不好好處理,會導致外交政策出現矛盾及衝突。在國力江河日下的背景下,英國企圖透過「全球英國」戰略維持全球影響力、安全及外交利益,重溫帝國美夢,但現實情況與設想存在差異,如何平衡各方訴求成為唐寧街最棘手問題。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