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染疫寵物要殺光 中華何以變蠻荒

內地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知識生活水平有所提升,動物權益的保護卻未與時並進。黑龍江近日爆發新一波新冠疫情之際,確診者劉女士接受治療期間,其3隻愛貓因檢測後確診,社區人員不顧劉的反對,未經治療便對貓咪進行安樂死。事件引起輿論激烈討論,有人認為要顧及防疫大局,也有人認為當局可人性化處理,連日來爭吵不休。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超過2,300年前,古代先賢已提出人禽之辨,在於人有惻隱、羞惡、辭讓和是非之心,是為「四善端」。孟子又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先賢也提出大愛有親疏之別,南宋理學家朱熹註釋,對於禽獸草木主要是愛惜,具體表現就是「取之有時,用之有節」。
事件中的社區人員指,鑑於內地現時沒治療染疫動物的先例,加上不處理貓咪,居住環境將一直存在病毒,所有居民均無法回家,疫情也不會結束。套用先賢的觀念,縱然貓也有生命,即使要愛惜,但愛有親疏,更應優先考慮市民的安危,這也是大多數認同當局手法的網民觀點之一,表面上合情合理,假如事件是發生在2,300年前的中國。
開創先例 恐引倣效
誠然,疫情爆發近兩年以來,病毒變化莫測,不採取果斷且迅速手段,難以壓制疫情蔓延,且撲殺染疫動物也合乎內地法規。但這顯然並非唯一手段,染疫貓咪與健康市民不存在「你死我活」的對立,更為人道的方式,可把貓咪帶走隔離,交予專業獸醫治療,成本交由飼主支付,既不佔用社會資源,同時給予小生命一絲生機,縱然貓咪最終難逃死劫,亦免去殺生之孽。
與牲畜家禽不同,貓狗早已是人類的伴侶動物。對於劉女士而言,在對抗病魔之時失去「家人」,其痛苦可想而知。當局的處理手法無論是對劉女士還是貓咪,均缺乏惻隱之心,甚至欠周全考慮。須知道全球已有多宗貓狗染疫病例,此次處理手法隨時成為先例,各省市區隨時紛紛倣效,最終變成貓狗染疫即判處死刑。
歸根究柢,網民的爭論源於對待貓狗的立場不同,不少人視之為牲畜,吃貓嚼狗本是等閒,濫殺虐待更見頻繁,甚至缺乏古人愛惜之情,彷彿中華文明正在倒退。法例未盡善當從速修改,防疫現漏洞應果斷填補,但願3隻小貓咪能成為推動動物權益獲保障的先驅,喚醒人類該有的善端。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