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宣揚支教忌浮誇 行善積德莫作假

內地網絡經常出現宣揚正能量的報道,但真實性屢受質疑。近日,90後海歸女碩士龍晶睛因號稱「連續10年支教」,受到自媒體乃至官媒熱捧;然而真正把事件推上熱搜的,卻是有網民曝光其青年企業家的身份,批評她「假行善、真斂財」,但龍隨後公開支出明細,反駁指控。斂財孰真孰假,自有官方調查公論,惟把事件推上風口浪尖的背後,卻源於民眾對慈善的不信任。
所謂「支教」,就是支援落後地區教育和教學管理工作。隨着90年代末的教育改革,大量農村中小學遭裁撤,城鎮學校又未能容納所有鄉村學生,便出現志願者自發前往農村支援教育工作。教育部等部委2003年發起「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後,大學畢業生已可透過官方途徑參與支教;時至今日,官方在新學年仍派出超過兩萬名教師到邊遠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及革命老區進行支教。
民間組織發起的支教,更多的是幫助官方未能覆蓋的地區,與個別學校建立合作關係。由於屬非牟利性質,民間支教項目依靠捐助來維持,滲入商業運作成分也無可避免,且需要時刻得到公眾關注,因此大事宣傳屬必要手段,不單止為傳播正能量,更希望能拋磚引玉,吸引更多人參與或捐款。
過度歌頌 惹人反感
然而在龍晶睛事件中,最惹人詬病的莫過於商業化的宣傳手法,予人過於浮誇之感,且着重於打造其「人美心善」的網紅人設,受助者反而淪為配角。此外,其致力打造的「連續10年支教」形象,與她每年只前往農村數次的事實,存在巨大落差。
前有郭美美偽善,後有諸多眾籌騙局,在內地,愈來愈多民眾對做善事有所警惕,擔心慈善機構只是不法分子的「搖錢樹」,善款遭人挪用,故每當有好人善舉,不少網民均會提出質疑。別說弄虛作假,那怕宣揚中帶一點點誇大成分,詰難也會接踵而至。事件中,自媒體過度歌頌龍晶睛,擺拍事實明顯,未聚焦在受助者及支教行動的意義,宣揚善舉變成宣揚「善人」,惹人反感是自然不過。
不過,與一般炒作做騷存在些許不同,即便龍晶睛未有長期參與支教,但按其所言,其公司確實有推動長期支教項目,或許事件純屬公關災難。倘若輿論把行善標準定得太高,站在道德高地批判,忽略現實中種種難處,行善者動輒得咎,無疑是對其熱誠潑了一盆冷水,人人自私自利,最終受害的始終是受助者。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