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牛龍鱗狀皮膚 或助調節溫度
【本報綜合報道】來自比利時和澳洲大學的一批古生物學家,近日研究1984年在阿根廷出土、名為「Carnotaurus」的恐龍化石,成功複製牠們原有的皮膚並發現這種恐龍的外皮呈鱗狀,推測或有助牠們調節體溫;相關研究已刊於《白堊紀研究》。
美國傳媒周一報道,化石於阿根廷丘布特省出土,長8米,其名稱的意思是「食肉牛龍」。化石頭骨有奇怪大角,以及一些如鱗片狀的皮膚組織。科學家曾發現其他具鱗狀皮膚的恐龍,但這是首次在食肉牛龍發現。
研究團隊通過觀察肩膊、腹部和尾部的皮膚,發現這種恐龍的皮膚由大片、隨機分布的圓錐、釘柱形鱗片組成,四周則為細長、鑽石形或亞圓形的小型鱗片,身上沒有一根羽毛,推測食肉牛龍如澳洲內陸一種帶刺的「惡魔蜥蜴」一樣,牠們的鱗片用作調節自身的體溫。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