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政府監管過寬 扶貧事倍功半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句古話來到21世紀也一樣貼切。中國有錢人可是真的多,但窮人卻更加多,而且窮得非常可怕,要賣兒賣血賣器官的新聞駭人聽聞。反映貧富不均的堅尼系數,數字愈大,年收入分配愈不平均。中國官方公布的所謂堅尼系數,保持在0.47至0.49,被質疑真實數字不止此數。
今年農曆新年,中國大事慶祝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官方聲言「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創造了「人間奇迹」。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了約8億人,人均GDP亦突破一萬美元。
中飽私囊 瓜分款項
內地的確有發展扶貧工作,亦取得一定成果。不過,偏遠農村的情況往往被忽視,留守老人、打工婦女、流動兒童及農民工生活仍然捉襟見肘。究其原因,政府投入的資源未能物盡其用,扶貧在執行層面上往往有所缺失。就以國務院督查組的公布為例,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的專項扶貧農業園荒廢達5年,頹垣敗瓦,窗戶破裂,空無一物,無人作業,又拖欠村民共57萬元人民幣土地流轉金,同時荒廢上百畝農田,862萬元人民幣資金項目就此白白浪費。當地政府對企業撥款欠缺監管,並無按步驟分階段撥款,之後對資金的具體使用情況亦不管不問,當局專項徹查有否貪污受賄情節,將會依法處理。
政府過去提出精準扶貧,即是針對貧區及貧戶狀況,運用科學方法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的治貧方式。無論用如何科學方法,最終都是回到基本,鈔票最實惠。所以又有所謂消費扶貧,即是要求各地政府和國企購買窮鄉的各種產品。然而牽涉金錢,必然有人會從中獲利,包括無良商家及中間渠道,因此出現扶貧農產品「包銷」現象,亦有高價低質,甚至是「三無產品」。實際收益有多少落在窮人身上,那是天曉得。而且政府和國策會不斷改變,部分扶貧產品倘若被剔出計劃,就變成月下貨滯銷,本來「脫貧」的地區也會變回貧窮,扶貧難以持續。
無論用何種方式扶貧,實際運作上,依然是倚賴地方政府執行,這牽涉兩層監管,首先是中央對地方的監管,然後是各地政府對項目負責人的監管,究竟有沒有人中飽私囊,或者太公分豬肉,把扶貧款項瓜分?10年前郭美美炫富,自認為中國紅十字會高層,引來公眾質疑,雖然及後澄清,但已對該組織及其他慈善機構造成嚴重損害,不少人懷疑捐款會被蠶食。慈善機構牽涉個人捐款來濟貧,但扶貧就是用政府的錢,更加是「大鑊飯」,總有人可以抽得油水。內地貪腐滲入各層面,監管上一旦過寬,扶貧事倍功半,更有可能變成扶貪。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