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病險水庫遍神州 安全度汛乏保障

內地南方地區再度進入主汛期,譬如四川省近日受新一輪強降雨襲擊,已造成十幾萬人不同程度受災,到處房倒屋塌,農田被淹,或因山體垮塌致道路中斷,直接經濟損失逾億元。這種情況勢會充斥整個汛期,且年年如是,安全度汛雖是當局一直強調的重要目標,惟有官媒調查發現,遍布神州、作為防洪重要屏障的萬千水庫中竟有不少屬「病險」狀態,在「帶病」運行,又怎實現安全度汛?
據悉,全國有逾9.8萬座水庫,當中大、中型水庫4,700多座,餘下9.4萬座小型水庫則是「病險」重災區,因為它們大多建於上世紀50至70年代,存在庫容小、防禦標準低等問題,又因年久失修,部分已接近或達到設計使用年限,勢令防洪功能大減;若遭遇大洪水,更有可能因潰壩反成禍害。問題更在於,當局近年雖有推進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卻因存量大、訊息化建設滯後、資金到位難、管護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導致工程進度緩慢,甚至有逾3萬座尚無在限期內展開安全鑑定。
中小河流 治理混亂
事實上,像這種「積病成險」的安全隱患不僅存在於水庫建設上,去年有專家警告,當局在中小河流治理上亦十分混亂,甚至都沒有專門的流域管理機構,去協調上下游、左右岸、幹支流、城鄉間的各種利害衝突,導致中小河流的防洪工程很多都不成體系,需防範出現「小堤大災」。顯而易見,諸多中小水庫是依中小河流而建,結果連河流都打理不好,又怎會打理好水庫?長江、黃河等七大水系倒是有專門的管理機構,4,000多座大型水庫具備重點保障,但這些「中小系」也不能任其繼續淪為防洪之患吧?
既然當局聲稱會把保護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擺在首位,便需努力去實現,譬如3萬多座已到安全鑑定期仍未鑑定的,如何抓緊展開?是人手還是資金不足?按說作為擁有超過14億人口、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這兩項都不缺;水庫總體基數大、分布廣,不還有廣大基層組織?若是工程管護能力、水平不足、訊息化建設滯後,便加強改造提升;各地又有那麼多「河長」、「湖長」,當局有否將水庫納入該管理體系?如此一來,豈不一舉兩得,事半功倍?
怕就怕各地防洪工程會在各種利害衝突中被忽視、荒廢,就像同樣久治無功的城市內澇問題,每逢汛期,不少城市便需開啟「看海」模式,年復一年總無實質改變。城市地下管網亦面臨建設標準低、年久失修等問題,但有幾個地方政府肯花精力大舉翻新改造?倒是地鐵、隧道及地面基建捨得花錢,因為這些政績更容易被人看到。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