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交叉換腎首成功 兩對夫婦喜團圓

外科團隊為其中一名病人進行移植手術。(受訪者提供) 外科團隊為其中一名病人進行移植手術。(受訪者提供)
外科團隊為其中一名病人進行移植手術。(受訪者提供)
計劃推出3年 須配對多項指標
腎臟移植的輪候人數一直處於首位,目前有約2,300人等候,平均等候時間長達4.5年。醫管局於2018年推出「腎臟配對捐贈計劃」,引入「交叉配對」,讓兩組醫學上不可配對的病人與家屬交叉活體換腎。時隔3年,醫管局昨日宣布,本港於8月成功為兩對中年夫婦,進行首宗交叉換腎手術,讓他們趕及中秋前出院團聚。當局呼籲更多病人及家屬加入配對池,提升配對成功率。
計劃工作小組聯席主席郭少燕醫生表示,捐贈者和受贈者必須血型及人類白血球抗原(HLA)都脗合才可配對,難度相當高,因此期望計劃可「化不相容為相容」。小組會為每一對家屬和病人進行評估及登記,再每3個月進行一次電腦配對,除了考慮血型和HLA,也會盡量控制年齡差在30年內;但至今只有兩對參與者成功配對及交叉換腎。目前,配對池有26對參與者。
手術室須「對錶」確保程序同步
計劃工作小組主席馮加信醫生透露,是次配對涉及兩對中年夫婦,其中一方的病人已洗腎8年,去年曾經成功配對,但是對方於手術前兩星期,突然因私人理由退出,他們苦苦等待至今年6月,才配對到另一對剛剛參與計劃、其中病人已洗腎6年的夫婦,並順利在8月分別於瑪嘉烈醫院及瑪麗醫院完成手術,9月初出院,趕及與家人中秋團聚。
瑪麗醫院綜合腎科透析及移植服務總監徐學良醫生表示,院方採取多項措施保密有關人士的身份,例如捐贈者和受贈者不能同一時間推入手術室,以免兩人在走廊相遇。手術進行前,4個手術室必須如飛虎隊般「對錶」,確保麻醉、落刀、摘除腎臟等程序都必須同時進行,期間透過視訊進行協調,確保手術的公平性,並把腎臟離開人體的時間縮到最短。
然而,如果捐贈者摘除腎臟、受贈者開肚後,才發現受贈者不適宜移植,就會啟動緊急機制,把腎臟捐予屍腎輪候冊上排名最高、條件又符合的病人,而原本的受贈者就會排上輪候冊首位。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綜合臨床服務)李立業醫生呼籲更多病人及家屬加入計劃,擴大配對池,提升基因組合的多元性,增加配對成功率。當局也積極考慮擴展計劃至肝臟,甚至海外配對池。
醫管局昨日公布首宗交叉換腎成功個案。(袁志豪攝)醫管局昨日公布首宗交叉換腎成功個案。(袁志豪攝)
醫管局昨日公布首宗交叉換腎成功個案。(袁志豪攝)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