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曹星如,沒有22連勝,沒有鎂光燈。但為了拳擊,他轉為半職工作,每天吃飯睡覺外,時間都花在24X24平方呎的擂台上。儘管在東京奧運拳擊亞大區資格賽首輪出局,卻無怨無悔,只想捲土重來,繼續推動拳擊發展。他─陳嘉華,有的只是一個小人物默默奮鬥的故事。
訪問那天,他在北河街體育館練了兩小時的基本功,哼都沒哼一聲。讓他坐在擂台邊緣,靠着圍繩,擺一個殺氣騰騰甫士,卻呆了半晌,搖搖頭:「我很少這樣子。」汗濕的衣領夾上麥克風,應對傳媒遠稱不上老練,也不是問一句答一句的「話題終結者」,倒像一顆未經琢磨的璞石。樸實無華,是陳嘉華給筆者的感覺。
大學修讀經濟,沒有穿西裝打領帶,他學起了拳擊,一學就是三年。聽上來碰不着邊,但他告訴我,拳擊是一項紳士運動:「看似激烈、血腥,其實有很多規則保護拳手,加上戴了拳套,除非發生碰撞,否則很少機會見血。」而拳擊精神,跟其他武術、搏擊運動一樣,離不開尊重兩個字。「比賽結束,無論輸贏都會互相擁抱、鼓勵,感謝對手提供機會,讓我們知道自己的不足。」取長補短,把漏洞填補起來,就是成長。「發現自己可以解決困難,完成挑戰,慢慢建立自信心。拳擊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靠自己』。」
靠自己。說的不只是擂台上,獨自面對對手,更是擂台下,All-in的勇氣。去年底,他追隨偶像曹星如的步伐,加入香港拳擊總會的培訓計劃,從全職拳館教練轉為半職,收入減半,卻比從前忙碌。「每天除了吃飯睡覺,時間都花在拳擊上。返工教拳,放工練拳、跑步、健身……偶爾有一兩個小時空檔,就上網看YouTube。」我問他喜歡看甚麼,答案毫不意外:「比賽片段,職業的業餘的都看。」
踏實的努力,讓陳嘉華贏得不少本地賽,但真正的試煉不在這裏。他想證明,香港人有能力衝出世界。「大家都是亞洲人,為甚麼中國、台灣、日本可以,我們不可以?我相信香港人先天條件不比別人差。」只差在拳擊發展緩慢。不過近年「神奇小子」冒起,職業賽氣氛熾熱,吸引了年輕一代學習拳擊。而身為業餘拳手,他也希望盡一分力,在大型國際賽事爭取成績,引起關注。
在拳總的安排下,他到過中國和保加利亞集訓,更遠赴約旦參加東奧拳擊亞大區資格賽,追尋奧運夢。初登大型舞台,壓力當然有,「但上得擂台,就要拋開心理包袱,搏到盡。因為你一退,對手就會進。」雖在男子次中量級(69公斤)首輪不敵新西蘭冠軍拳手禾爾,卻無悔一切付出:「是拳擊讓我成長,回港後會繼續裝備自己,希望有更多機會外出比賽。」
文:許思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