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家居藥餘送堆填 污染環境禍匪淺

現時家居剩餘的藥物只會被視為垃圾,有病患家屬在苦尋回收藥餘途徑無果下,只有將三大袋藥物送往堆填區。隨着大量藥餘被送往堆填區,對環境造成的破壞與日俱增,早前有研究發現堆填區的滲漏液中,人類抗生素含量達可產生抗藥性細菌水平。即使早前有民間機構有意推動藥餘回收,在欠缺政策配合及發展前景下只能擱置。有藥劑師直指,藥餘過剩反映醫療體制的結構性問題,港府有責任源頭減廢,並應回收家居藥餘焚化處理,避免污染。

髮型師劉十六的母親患有多種長期病,糖尿針藥、胰島素及止痛藥等堆滿家中,自母親一年前離世,家中囤積大量未拆盒及未過保質期的藥物。劉擔心隨便棄置會被人取走誤服,又認為藥物尚有服用價值,因此希望轉贈予有需要人士,然而苦尋回收渠道半年無果,最終只好把大部分藥物裝滿整整三個垃圾袋棄置。不過在如何妥善棄置藥物時,劉又遇上困難,皆因本港欠缺相關指引,劉惟有上網參考外地做法,就各式藥物採取最能降低污染的棄置方式。

民間自發推動 欠政策配合

劉所棄置的藥物或許只屬冰山一角,根據資料,2018-19至2020-21年間醫管局配發給病人的藥物每年平均約有4,780萬項,但當中有多少最終被棄置到堆填區則無統計,令家居藥餘情況難以估計。事實上,本港曾有民間機構有意推動藥餘回收。本地紙包飲品盒回收漿廠及教育中心負責人葉文琪表示,五年前曾研究開設藥餘回收業務,但及後發現推行難度極大,投入的資金隨時未能回本,最終只有放棄。

葉解釋,本港家居藥餘數量未必足以支撐回收產業,加上欠缺回收渠道下難以持續收集藥物,除非政府能在各區環保點,例如綠在區區設置回收箱,才有助解決回收問題。此外,把藥物回收處理的開銷並不容易找人「埋單」,而港府有能力亦有負起家居藥餘回收的責任,只可惜藥餘問題在政府眼中並不嚴重,才令問題拖延至今。

抗生素累積 可釀超級細菌

香港藥學服務基金會董蘇曜華表示,以往有研究指出,大量藥餘隨家居垃圾被棄置到堆填區,已對環境造成損害,部分堆填區滲漏液的抗生素含量已足以培養超級細菌,若然細菌進入食物鏈將危害大眾健康,情況不容忽視。他同意政府有責任設立回收機制,將藥物收回並以處理醫院剩餘藥物的方法,即焚化處理。

蘇提倡的做法已於多地實行多年,例如台灣有固定的過期藥物收集點;而美國除了設有固定藥物回收箱,亦會派專車到各地收集剩餘藥物,並在事前向公眾宣傳藥物回收的時間和地點;南韓則會在藥店設置「廢舊藥品回收箱」,把家居藥餘統一收集焚化,惟港府未有借鑑,更連對藥餘問題的關注亦欠奉。

倡設社區藥房 供彈性取藥

但蘇認為,討論如何收集並焚化藥餘不及源頭減廢來得重要,現時出現藥餘過剩,是由於醫院每次派藥過多。蘇認為,問題背後反映的是本港因公私營失衡,導致公立醫院醫生短缺,病人需長時間輪候覆診,因此慣常為病人一次過派發大量的藥物。要即時解決公私營失衡問題不切實際,但港府可參考外國做法,與非牟利組織合作於各區開設社區藥房,讓病人憑藥單到藥房彈性取藥,避免浪費。

食物及衞生局發言人表示,基於安全用藥原則,衞生署和醫管局不會使用病人退回的藥物,也不會向病人收集未使用的藥物。如病人查詢如何棄置未使用的藥物,衞生署和醫管局會提供意見。

圖:朱偉坤/文:劉燁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