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驚心出行 佳節也食不安心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即將來臨,相信今年會被很多人遺忘了,在疫情下慶祝節日的活動紛紛取消,之前的聖誕新年春節氣氛大減,就算市民想買幾隻糉回家吃應節,但原來市面上供應的糉葉不少都含有重金屬,毒性十分厲害,病從口入,食不安心。

本報記者近日在各區雜貨店購買5款糉葉,專家檢驗發現全部樣本均含重金屬鉛、鎘及漂白劑,用來包裹糯米並長時間高溫蒸煮,雜質及重金屬會滲入糉內。本港沒有對糉葉制訂安全標準,但以《食物攙雜(金屬雜質含量)規例》相關食品所含鉛及鎘的上限作參考,購自旺角及深水埗的樣本鉛含量超標逾20倍,而深水埗樣本的鎘含量超逾一倍,在高溫烹調會將糉葉的重金屬及漂白劑釋出,食糉變成服毒,攝入過量重金屬會增加致癌風險。

「食物安全中心」回應本報查問,表示糉葉不是食物,所以食物法例不適用,現時香港、內地及食品法典委員會未有就糉葉制訂相關安全標準,而該中心近月抽查糉子,100個樣本全部符合化學及微生物測試。其實這個法例上漏洞,非常明顯,食安中心自己亦承認,卻沒有主動去填補,對於記者追問有關糉葉污染,卻把話題帶到糉子上,敷衍了事,沒有意圖加強巡查及檢驗,任由毒糉葉周街賣,食物安全把關機制猶如破了個大洞。

民以食為天,辛苦打工都只為了一餐安樂茶飯,原來連吃隻糉也要冒致癌風險,市民大眾是被動的,不能夠知道吃進肚裏的食物是否安全,要靠當局把關,食安中心自從2006年成立,一直隸屬於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自身也問題多多,偷懶蛇王屢見不鮮,轄下食安中心權力有限,食物進口未能監測,早年蘇丹紅蛋、三聚氰胺奶粉、孔雀石綠魚、哮喘豬出現,而本報近期揭發重金屬蠔四處賣,食安中心又做了甚麼去預防呢?

端午臨近,網上售賣不明來歷的「自家糉」,在社交平台大肆宣傳,大部分都沒有出示許可證或食物製造廠牌照,一旦出事便追究無門,其他如自製蛋糕亦是旺場,衞生程度堪虞,無牌食物充斥,食安中心絕少介入,亦鮮見有食環署出手制止,市民見政府默許,以為可以安心購食,引致食物中毒,例子多不勝數,食物監管簡直寬鬆如無王管。

特區政府,貨不對辦,有食安中心,市民卻食不安心,大力推銷「安心出行」手機應用程式,市民安裝了,真的可以安心出行嗎?英國變種新冠病毒入侵,三母女相繼染疫,她們到訪過大埔、荃灣、尖沙咀及深水埗的多個商場及食肆,但法例上卻沒有要求這些食肆停業,不知情的市民光顧了,投訴即使裝了「安心出行」亦沒有收到提示,即是要靠自己看新聞,看漏了便是自己責任,與政府無關。信政府無啖好食,一步一驚心,無論是在食肆堂食,或是買東西回家吃,都像碰運氣,全因無能政府把關,大家又怎會活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