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公營房屋供應緊張,公屋平均輪候時間達5.8年。經民聯昨建議政府借鑑港英政府「十年建屋計劃」經驗,由2022年起制訂《香港10年安居計劃》,提出3大目標及5大建議,包括開發新界棕地及祖堂地等提供逾2,600公頃住宅用地,及開發郊野公園邊陲提供40公頃土地建屋。
該黨倡政府訂立願景、開發及效益指標,包括將人均居住面積由161平方呎增加至200平方呎,及開發2,400公頃土地以增加65萬個公私營房屋單位。在覓地建屋方面的建議,該黨認為政府應以「開發新界」作號召,相信10年內可就此取得2,634公頃住宅用地,包括1,000公頃發展商持有的農地、74公頃棕地及1,200公頃祖堂地等。政府應拆牆鬆綁,提高賠償金額,如以甲級農地標準向祖堂地持有人作賠償,及降低轉售祖堂地門檻。
該黨又倡議在元朗大欖及沙田水泉澳兩個試點、共40多公頃的土地上發展房屋,首5年可在大欖用地作先行,並研究在其他鄰近已發展地區、生態價值低的邊陲地帶建屋可行性,長遠把佔郊野公園總面積3%,共1,329公頃的邊陲地帶改劃為住宅用地。同時,政府亦應按樓齡及樓宇狀況,重建房委會26條舊屋邨,屆時料可提供36萬個單位。
對於政府早前表明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土地非現屆政府首要工作,經民聯主席、工程界議員盧偉國指現屆政府任期只剩一年,但香港住屋問題是深層次矛盾,明白難以一年內解決,該黨提出的計劃獲市民支持,強調沒有任何單一方案可解決整個問題,促政府採取多元化途徑造地建屋。
曾任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的環諮會主席黃遠輝昨出席會議後表示,當時土供小組報告已指出市民普遍認為如有其他選項,發展郊野公園邊陲要排在較後位置,發展郊野公園邊陲作公屋等建議未有主流民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