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早已向全球訂購疫苗,再加上國家的優先供貨,供應完全不是問題,問題是市民接種意欲仍屬偏低。最近機管局宣布,將以抽獎送出6萬張機票給已接種新冠疫苗的香港居民,亦有發展商舉辦千萬豪宅抽獎活動,接種的預約馬上急增,看來效果相當不錯。
衞生防護中心的張竹君醫生早前在記者會上都不禁嘆息一句:「都唔知大家等咩?」截至昨日為止,香港已接種第一劑疫苗的人數約為130萬人,比率約為20%,遠低於英國56%、美國50%,以及中國內地40%。已接種第二針則不足夠95萬人,比率更只有14.4%。最令人難堪的是每天站在抗疫最前線和具有醫學知識的醫護人員,接種率也只有三成,最近更有一位負責接種疫苗的女護士,她本身沒有接種疫苗並疑染上新冠肺炎,這是何等諷刺,直到後來才不列為確診。
市民不願接種疫苗的原因不外乎幾個,第一種是認知上的問題,早前有一些傳媒很喜歡將個別死亡事件與疫苗供應訊息一起報道,造成市民對接種疫苗的誤會和擔心。然而,至今都沒有一個本地死亡個案證明直接與接種有關,而接種群組與其他人士群組在同一時段死亡率根本就沒有分別,甚至更低。這群人出於擔心,對疫苗的態度通常都是「睇定啲」,你問他們要等到何時?怎樣才算安全?他們又沒有答案。
其實這也隱藏了另一種心態,就是緊迫感不足,因為現時香港疫情受控,這些人覺得就算不接種疫苗風險也不高,不必冒險,但這個思維只站在自己角度考慮,沒有考慮到整體接種率低,未能有效形成群體免疫,很容易造成疫情反彈,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協商通關也十分困難,這就是整體公民責任心不足。另一種心態是逆反心理,把接種疫苗政治化,凡是政府呼籲的都反對,所謂消極對抗。
政府除了要有足夠的宣傳教育,也要面對接種後輕微副作用的問題。政府可透過緊急立法或津貼僱主,為市民提供疫苗假期,好讓他們在接種後享有有薪假期。首先,這些措施在一些私人企業已實行,效果不錯。此外對於持觀望態度人士,可提供更多誘因,政府可鼓勵各行各業多舉辦疫苗抽獎消費券之類的活動,例如港鐵可以抽獎送出高鐵車票,以表達疫苗有助加快通關的訊息,政府、商界、民間一起推動疫苗接種,亦可刺激消費。
除了製造經濟和消費市場誘因,對已接種疫苗人士也可提供更多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如在健身室可不戴口罩做運動、游泳池和康樂設施可優先入場等。最後政府也需採取更有力措施,如針對接觸市民的最前線行業,包括醫護、公務員、教師、社工和家庭傭工等,強烈要求他們接種疫苗,否則應要至少每7天強制接受鼻咽拭子測試。香港正式進入新時期,政府和建設力量不應再有任何扯皮拖拉的藉口,做事應雷厲風行,才能贏得市民信心,帶領香港走出困局。眼前最迫切的是防止疫情反彈,不能再佛系抗疫,就算近日出現零確診,但沒有群體免疫情況下,一旦有外來個案輸入,一樣會爆發感染傳播鏈,如何提高接種率是一個不小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