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政府錯判需求 屢下調車位供應比例

過去政府要求發展商在私人新發展項目中提供一定數量車位,但決定車位數量的準則因港府誤判車位需求而被多次修訂,令私人和資助房屋提供的泊車位比例進一步下跌。有專家直言,政府未有考慮到私家車對跨區工作者的必要,只單純想減少車輛數目,造成現時車位供應緊張,促港府新增車位緩解壓力。

63萬輛私家車客貨車機動三輪車

規劃署的《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包括住宅項目泊車位供應,各類土地用途和設施制訂及準則,惟運輸署2002年預測私家車車位供應至2011年仍然穩定甚至有剩餘,因此在2002至2018年間,7次下調各類住宅車位供應比例,導致其後落成的住宅項目車位數量呈下降趨勢。

然而,運輸署早前統計,截至今年3月底全港已領牌的私家車、客貨車和機動三輪車總數超過63萬輛,惟相關車位及車輛比例約為1.1。香港汽車會會長李耀培表示,國際標準上相關比例達1.7或1.8以上方為理想,但本港過去曾出現過最理想比例亦只有約1.45,現比例進一步下跌反映港府錯估車位需求。李解釋,隨着新界偏遠地區發展成新市鎮,居民以車代步跨區工作已成常態,私家車亦由奢侈品轉化為必需品,政府不能單從減少登記車輛作政策主要考慮,而是需要考慮到市民實際需要,調整住宅車位供應比例並增加配套緩解車位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