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山印度廟 政府零保育 失修恐塌

坐落於粉嶺皇后山的印度廟在回歸前供附近駐港英軍參拜所用,惟回歸後政府不斷發展周邊土地作居住房屋用途,唯獨將極具特色、蓮花形狀建築的印度廟置之不理。日久失修後,古廟已經殘破不堪、鋼筋外露或有倒塌風險,更缺乏公眾道路前往廟宇,不少前來參拜或「打卡」的遊客容易發生意外。另政府僅將其列為三級歷史建築,遲遲未評為古蹟。有區議員斥政府欠缺規劃、程序官僚僵化,直言政府放任廟宇不理,或進一步損毀甚至影響評級,倘出現倒塌更會引發安全問題,後果不堪設想。

皇后山印度廟建於1960年代,香港回歸後士兵撤走,自此廟宇遭到棄置。原本連接廟宇的道路,已經變成山麗苑,導致公眾自行開闢山路前往參觀,每逢天雨路滑容易造成意外,而缺乏出入口更影響保育及未來公眾教育的工作。加上附近興建不少居住房屋,預料將來會有更多市民前往,但政府對廟宇缺乏保育,或會造成不可逆轉的損毀。

草木持續侵蝕 或再影響評級

本報向政府部門查詢,地政總署回覆指該地段屬未撥用政府土地,北區地政處已將有關政府土地圍封,以防被非法佔用或破壞。而該廟宇現時仍被圍封和不對外開放,稱通道只可前往圍封界線,亦未有收到開放該建築物的申請,歷史建築物的保育工作不屬地政總署的職權範疇。

古物古蹟辦事處則指出歷史建築的評級制度屬行政性質。如部門有具體的維修保養工程計劃,古蹟辦樂意從文物保育角度提供技術意見。古蹟辦又稱,需公眾人士提供新資料證明其價值,就會進行研究及重新考慮評級,及進行相關公眾諮詢。

北區區議會主席羅庭德直言,該廟宇是全世界寥寥僅剩的蓮花式廟宇之一,怒斥政府漠視廟宇建築特色,「丟空、冇維修、冇活化!直到有人嘈先望一望」。

他指廟宇遭棄置多年,又指政府程序僵化,如房屋署興建房屋項目時,未有照顧周邊用地,以致前往廟宇的公眾道路遭到拆除;地政處亦對政府文物欠缺保護措施,放任該地段以致雜草叢生,草木侵蝕建築,或進一步影響評級。

假日到訪者眾 潛在安全問題

該廟宇雖然僅為三級歷史文物,但假日不少人慕名而來。羅憂慮政府未有為廟宇進行保護措施,加上附近屋邨及屋苑建成後,會增加約30,000人口,繼續將廟宇置之不理,有可能隨時倒塌,對保育及公眾安全絕對釀成問題,認為應盡快解決。

在改善廟宇安全方面,他建議政府應重新建設公眾道路,避免市民前往時受傷;盡快將廟宇重新評級及邀請建築結構及工程專家視察。他又建議開放予公眾參與,與周邊社區商量及醞釀共識,並與附近學校聯繫及爭取必須的社區配套等,以達致活化文物及促進社區共融的目標。

記者馮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