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公營醫護人手長期短缺,港府擬修訂《醫生註冊條例》,昨公布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執業的安排,當局會制訂合資格的非本地醫學院院校名單,屬香港永久性居民的非本地培訓專科醫生,在公營醫療機構工作最少5年,便可以取得正式註冊資格,毋須考取本港執業試,相關條例草案將於下月2日在立法會進行首讀。當局認為,相關方案不會取代現有執業試或有限度註冊制度,只是增加新路徑,不具任何政治考量。有醫生批評,當局仍未訂出院校名單,便貿然推出條例草案,而部分高質素的非本地醫生有機會在新制度下被淘汰,或會造成不公。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指本港醫生人手長期嚴重短缺,每1,000名人口中只提供兩名醫生,醫患比例落後於其他先進經濟體。她補充,相關非本地醫生須符合以下條件(見表),包括是香港永久性居民;持有由非本地醫學院頒授獲承認的醫學資格,並在該醫學院所在的國家或地區已註冊為醫生;在香港公營醫療機構,包括醫管局、衞生署、港大和中大醫學院,以特別註冊形式擔任全職醫生,在取得專科醫生資格後,再工作至少5年;以及獲僱用機構確認在這5年工作間的服務令人滿意及稱職。
當局建議,新增一個法定的特別註冊委員會,以制訂認可的醫學資格名單。委員會成員包括政府、醫管局、醫委會、醫專等代表,審批認可名單時會考慮有關醫學課程的教學語言、內容、國際排名等,食衞局發言人預計,最快可在下年成立特別註冊委員會,並訂出認可院校名單。
新安排下,未獲專科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可在港接受專科培訓。不過發言人指出,該局承諾本地生會獲專科培訓及聘請名額,但未必一定可入到心儀的專科,因所有專科均會有競爭,而競爭對象除了本地生以外,亦包括其他人。
陳肇始說,目前很難評估有多少人會透過計劃回港,但承認現時並非很多非本地醫生等候來港,而部分忠於教學或研究的醫生,即使來港亦會尋覓與大學研究相關的職位,未必選擇臨床工作。
被問到為何無舉行公眾諮詢,陳提到,公眾諮詢並非有甚麼困難,指出多年來均聆聽市民及立法會意見,認為市民意見清晰,希望政府解決輪候時間長等問題,而業界及病人組織亦關注修例,強調政府一直聆聽意見及解說。
醫院管理局表示,歡迎相關修例增加途徑讓非本地培訓港人醫生回流。截至上月底,有限度執業註冊計劃下,共有33名非本地培訓醫生以有限度註冊方式於醫管局服務,相關建議相信有助吸引非本地培訓醫生加入本港公營醫療體系。
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批評,當局仍未訂出院校名單,便貿然推出條例草案,「究竟點揀都唔知」,讓公眾被蒙在鼓裏。她指,以往來自不同院校的非本地醫生,只要通過本港執業試,其質素便獲得肯定,但在新制訂下,部分具高質素的非本地醫學院會遭到排走,當中對於這些醫生顯然是不公平。
香港醫學會認為,修例方向的吸引力不是太高,相關委員會成員由政府委任,並無由業界選出的醫生委員,認為變相全權由政府「話事」,是比較「長官意志」。即使名單內聲譽良好的醫學院,學生都未必是高水平,認為現時對於執業試要求不一的安排是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