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科技戰中國最吃力

中美「大國競爭」中,美國對華全面打壓,北京最感吃力的是科技戰場,因為科技的研發獨特,傳統做法未必能解決問題,尤其是網絡科技最為核心的晶片製造十分複雜,牽涉面之廣,不是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單獨完成的。

一直有人問,我們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可以自力更生,以我們的「舉國體制」研造出原子彈,如今製造晶片會更難嗎?行家的回答是:「是。」因為兩者對國際協作的要求不同,產業鏈的長度和寬度不一樣。研製原子彈可以閉門造車,研製晶片要「國際化」。

其具體環節有四,以手機晶片為例,最前端的是IP(知識產權)方案供應商,這個領域英國ARM(中譯:安謀公司)排名第一,它提供的是附帶知識產權的「智慧設計」,通稱「晶片模板」,它不是「物理實體」,它只是方案,將其知識產權賣給品牌商。

至於第二個環節,南韓的三星,中國的華為、海思都在這個環節,他們要做的是,在「模板」的基礎上,「根據目標客戶的要求」,經過再創作,完成晶片的設計和開發。

第三個環節是製造商,主要廠商有台積電、三星、中芯國際和華虹。台積電是全球最大晶片供應製造商,華為和美國都要買它的產品,台積電掌握這方面最頂級的技術和製程,美國打壓中國科技就在這個環節下手,令台積電斷供華為晶片。

第四個環節是封裝和測試,過程複雜,需要開放環境。

上述四個環節,每個環節的廠商,還需要其他高技術供應商的配合,比如光刻機的核心設備,最牛的就有荷蘭、日本、美國等企業。總之,晶片的產業鏈比原子彈的長很多、寬很多,它的研發是國際分工合作的產物,中國要想在這個領域研發出自己的晶片,不能單打獨鬥,而是置身這個領域和過程,學習借鏡、自我提升、共同合作。過去40年,中國正是這樣做。

山姆大叔要腰斬中國科技,怎麼辦?全靠自力更生不能實現目標,但又要堅持這個方向,國際合作雖遇困難,但又要盡量保持國際合作,打破孤立,難度不是一般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