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香港前路

香港是國際城市,當前的選擇是會否回到歷史前期。香港開埠之初,是作為廣州的外港,與澳門競爭。現時深圳冒起,香港是否改為深圳的外港?抑或如深圳一些人的想法,香港變成深圳的後花園?另一個是維持香港的國際性,但不僅是朝向美國體制,因為中美矛盾,美國必然會排斥香港,捨美國便只能靠攏非美體系,即中國現時提的「一帶一路」世界。可是香港有條件在國際化上轉變嗎?轉變不成,美國排斥,便還是落在內地城市的圈內,附庸於深圳。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央政府希望可以給香港借力重新發展,但以香港的實力,比不上深圳,亦比不上一體化的廣州佛山。不與深圳融合,香港落單,怎樣在大灣區內與其他城市合作與競爭呢?深圳與廣州正在大灣區內擴展,珠三角9個城市,正在分成兩大體系,分屬廣州、深圳,且全部都讓軌道交通連接起來,成1小時至3小時的生活圈,香港在這裏面算甚麼?可以怎樣發展?

而即使爭取到與深圳有一定程度的融合,主導權在深圳,不在香港,香港屆時不是深圳的後花園,卻至多只變成一個並未完全融合、作用有限的內地城市,怎算國際城市呢?就國際化程度上,深圳與廣州已奮起力追,香港還是原地踏步,而且社會上不少人還是以本地化打擊合理的國際化,以殖民地化來排斥去美國化的國際化,怎辦?

3、5年內,香港比不上廣州、深圳了,且各方面似將還要依賴中央政府照顧,失去本身發展的動力。中央政府也不可能把香港的發展包辦起來,亦不知如何包辦,屆時特區政府的精英早已卸任,去如黃鶴,本地的中產階級也大致有本身的打算,香港的發展誰來打理?難道讓深圳把香港接管,真的成為深圳的後花園嗎?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是一個助力,但是單在大灣區內尋求合作與照顧,幫助不了香港,反而走錯了發展方向,妨礙香港國際化的轉型。香港參與大灣區的發展,是要與珠三角合作,一起向外,開拓美國體制以外的國際體系,善用香港現有的國際化資源,可香港社會缺乏對美國體系以外的國際之認識,需要重新學習,轉換思維、人才和各種制度條件。

可惜,香港還未起步,早已落後於深圳、廣州,且政府與社會似更以大灣區戰略來替代,排斥「一帶一路」戰略。這樣走下去,香港早晚窮途末路,除了股市等離岸金融中心之外,或許便是深圳以至廣州等珠三角城市的後花園,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的命運便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