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氣泡徒惹勞資糾紛 專家籲以家庭為基礎

【本報訊】政府為谷接種率強推「疫苗氣泡」,把放寬食肆酒吧營業限制與打針掛鈎,變相把推廣打針的責任推卸給飲食業經營者。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昨早在電台節目表示,政府一邊指不會強迫市民打針,卻又推出「疫苗氣泡」,由於食店顧客眾多、難以透過「Clean Zone」分隔用膳。當局將放寬措施與疫苗接種掛鈎,亦有引來勞資糾紛之嫌,建議政府即使真的要推出「疫苗氣泡」,亦應以家庭為基礎,目的在於減少家庭成員間的典型傳播,相信市民為保護家人會更願意接種疫苗,相較在食肆等場所強推「疫苗氣泡」更好。

梁又提到,若政府未有深思熟慮便推出政策,將影響個案的發現及追蹤工作,令疫情防控出現問題。他又以當局要求部分行業須兩周一檢為例,指有關人士等候檢測結果期間,即使有病徵亦只會先行服藥遏制病情,最終拖延診斷時間。加上過度依賴樣本樽派發制度,令其他有意欲檢測的人士難以取得檢測樽,就防疫成效而言,定期檢測仍不及要求有病徵者直接求醫。

高年級復課帶來傳播風險

至於政府擴大疫苗接種計劃門檻至16歲以上,梁認為16歲至65歲的患者,佔全港個案的80%,當中20歲至30歲患者就佔整體15%。他認為該些年齡群組在病毒傳播有重要角色,尤其近日高年級學生復課亦帶來一定傳播風險,由於檢測或檢疫安排都須花時間,一旦病毒在學校傳播將難以處理。

目前源頭不明個案仍未斷尾,前日有確診患者更被指傳染多名親友,梁認為患者由潛伏期至發病須6至14日才確診,時間相對滯後,形容對切斷傳播鏈是很大的挑戰。若患者繼續在社區活動,追蹤工作將很難跑贏傳播,疫情「清零」亦無期。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