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平台未普及 電子消費誰受惠

財政預算案提出的5,000元電子消費券計劃,十畫終於見到一撇。港府公布,支付寶香港、八達通、Tap & Go拍住賞及WeChat Pay HK,4間儲值支付工具營辦商雀屏中選,協助發放電子消費券,市民可在暑假先進行電子登記。問題是,電子支付在市場的應用程度未算普遍,大部分小商戶皆不設此服務,港府再一次「明益」大財團可謂彰彰明甚。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網誌透露,政府將就消費券計劃設立「中央登記」系統,讓市民以電子方式進行登記,每張八達通卡或個人電子錢包,只能與單一登記掛鈎,不能重複使用。又指整個消費券計劃規模達360億元,料可為今年經濟增長帶來0.7%的提振作用,並讓小商戶參與電子支付發展帶來的商機。至於發放期數、每期發放金額及使用期限等細節,會參考不同意見再敲定。

誠然,電子支付乃係大勢所趨,內地尤為領先全球,香港在這方面的確十分落後,港府趁今次機會大力推廣無可厚非,惟從救急紓困的角度看,派發電子消費券可謂有欠實際。須知道,暑假向來是消費旺季,偏偏當局擬在暑假才接受登記,何時發放消費券仍未有定案,在百業蕭條之際,遠水救不了近火。何況若堅持擠牙膏式分5期發放,每期只派1,000元,瑣瑣碎碎,市民除了在大型超市購買日用品「嘟咗佢」,其他選擇並不多,對提振經濟的作用微乎其微。

此外,港府雖號稱4間儲值支付工具營辦商涵蓋3萬至10萬間本地零售、飲食及服務商,但飲食業已指出,目前只有三至四成食肆設有電子支付工具,意味小本經營的食肆難以受惠。食肆以至小商戶皆在這場疫情受害最深,急欲藉消費券彌補損失,惟政府卻將計劃與儲值支付工具綑綁,就算各營辦商均同意盡量減免本地中小企的安裝及使用相關支付工具費用,以及手續費等,但小商戶出於現實限制亦難受惠,例如街市商戶便表明濕漉漉的環境難以要顧客慢慢使用電子支付,可見到頭來又是只有大財團得益。

事實上,早在2月預算案公布這項措施以來,外界堪稱劣評如潮,行政費高達6億元更是「未見官先打三十大板」。如果港府真的急民所急,與其大費周章搞電子消費券,為何不沿用去年派發一萬元現金的機制,省時快捷方便?有團體早前進行調查,逾半長者希望改派現金,反映電子消費券對於年長一群不便,單是電子登記便足以難倒他們,港府有想過嗎?

說到底,香港電子支付落後,根子是歷屆政府鼠目寸光。當內地電子支付早已大行其道,成為生活必需品,港府還是毫無知覺,前財爺曾俊華一臉鄙夷認為電子支付安全成疑,林鄭甚至連八達通都不懂得用。正是港府一直懶懶閒,以致整個城市死氣沉沉,連八達通都已是廿多年前的產物,現在才急起直追,雖未為晚也,但疫後急需重建經濟,市民急需救命援助,港府施施然大推電子支付,顯然選錯時機,某程度上跟古時候的「何不食肉糜」沒有二致!